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221081377
条形码:97872210813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平苗纪略研究》一书贯穿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高度重视时空域的转换,极力恢复雍正朝西南“改土归流”时的时空背景,在这一特定的日寸空背景下重新解读《平苗纪略》原本,从而避免了后世研究者曲解史料文本记载的舛误。该书高度重视通过史料文本间的反复对比去发掘潜在的历史信息,从而使众多前人误读、误解的内容,以及模糊不清的事项,在本书中逐一得到了全面的澄清。使写成定本的史料得以重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该书力图避免用汉文字意去猜度少数民族文化事项,而是借用当代的民族调查资料去破解汉文史料文本中所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文化事项,并使这样的记载获得了文化人类学的正确诠释。上述三项方法论上的尝试,不仅使《平苗纪略》获得了新生,也有助于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的健全和完善。因而是一部难得的历史人类学新作。
编辑推荐 《平苗纪略 研究》为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代总序
《平苗纪略研究》序一
《平苗纪略研究》序二
上篇 导论
方显其人其书
《平苗纪略》价值述评
中篇 《平苗纪略》较释
校释凡例
《平苗纪略》序一
《平苗纪略》序二
《平苗纪略》序三
中丞方公《平苗纪略》序四
重刻《平苗纪略》序五
《平苗纪略》正文
下篇 专题论文
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动因发微
评金德瑛的民族观
论开辟苗疆是一场非对称性质的战争
清水江无旁支通广西考
《平苗纪略》摘引《朱批谕旨》用意考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这套丛书虽然以历史人类学命名,但读者将看到的决不是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推导,或者仅是吹毛求疵的字词校释,而是几乎可以触摸的文化历史事实再现。在历史人类学看来,历史事件虽然永远不可能重复,但孕育历史事件的文化却从来不允许中断。历史事件不仅专属于古人,也影响着今天。因而,淹没在尘埃中的历史事件,今天的人照样可以真实而全面地认知和理解,也可以和古人一道分享。当然,要完成这样的研究使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绝对需要严谨的学风,缜密的理论推导,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避艰辛的执著追求。读者在这套丛书中将感受到的,正是我们多年默默无闻探索的成果。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遥远历史的生动再现。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文摘 方显其人其书
《平苗纪略》一书系清人方显所著,该书追述了雍正五年(1727)至雍正十一年(1733)西南“改土归流”的过程,其中重点揭示雍正帝的宠臣鄂尔泰决定开辟黔东南苗疆的原委。方显作为第一线的执行者,亲自主持了招抚清水江、九股等地少数民族的具体过程。由于该书是方显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成,因而所涉及到开辟苗疆的历史资料十分可靠,绝大部分内容能够与《朱批谕旨》、《清实录》等文献相印证,为同类史书所不及。凭借该书的记载,今人才得以还原西南“改土归流”的本来面目,并有助于揭示这一战争悲剧发生的内幕,对西南“改土归流”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简单介绍康熙五十八年(1719)方显人仕后的个人经历及其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平苗纪略》一书的写作背景。
一方显生平
方显字周谟,号敬斋,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康熙二十二六年(1687)年①生,乾隆六年(1741)卒,曾辅佐鄂尔泰等人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因抚苗有功,授委为贵州按察使,而后又擢升四川和广西两省巡抚。方显长期在广西、贵州、四川等西南三省任职,以“文人兼要治武事”的才干深得雍正帝和乾隆帝的赏识。
康熙五十八年(1719),方显因捐贡,被选任为湖南湘乡教谕。康熙六十一年(1722),阿尔泰因其捐贡“应升即用”。
后记 我对《平苗纪略》一书的研究,从2002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近5年了。为了研究好这本书,在恩师杨庭硕先生的指导下,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还亲自踏勘了黔东南、黔南的山山水水,才有了今天这本小册子的问世。这本小册子的整个写作过程,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很多。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恩师杨庭硕先生、张新民先生。如果没有两位恩师的关心和帮助,我自己敢说,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这本小册子。两位先生几乎是把我看成了他们的亲儿子,几年来不断地对我资助,让我远离了饥饿和寒冷,使我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想读书深造,几乎无望。当我收到研究生自费生录取通知书时,我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向恩师杨先生讲,通知书在我的身上静静地呆了半个多月。恩师还一再追问我通知书来了没有。并对我说:“农村的孩子太不容易了。不要怕,我帮你去找委培单位。”就为了这句话,为了我,一个非亲非故的学生。当我看到恩师顶着烈日,奔跑在各单位给我“求情”;当我想起恩师为了办好我的事情,在拥挤的火车里一站就是8个钟头的情景时,我的心碎了,我不知悄悄流了多少次眼泪,我不敢让恩师失望。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由于基础差,恩师张新民先生,没有多责备我一句,而是给我很多的是鼓励,至今,恩师的话还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要读最好的书,要跟最好的老师。”“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并还在百忙中赐序,学生真是感激不尽。我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我现在的导师方铁教授,没有因为学生的愚钝而责备我,更多给予我的是鼓励。我不敢使恩师们失望,也不能使恩师们失望,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