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淮南子

发布时间: 2010-02-09 11:04:56 作者:

 淮南子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294280/9787807294283
条形码:97878072942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代名著精选集

内容简介 《淮南子》的研究整理,自汉代即已开始,从今存资料看,东汉就有马融、许慎、延笃、高诱四家注,但只有许慎和高诱两家较完整地流传到现在,这是我们今天阅读《淮南子》最为基本的参考。自魏晋之后,经学渐成正统,诸子学被视为“异端”,受到冷落,《淮南子》也处于同样境地,东汉时的那种热闹不复再现。但是,《淮南子》广博的内容仍成为各种类书、字书等征引的对象,说明其流传还很广泛。宋代,印刷术发明以后,《淮南子》的刻印本逐渐多起来。北宋学者苏颂根据当时流行的几种版本,相互参校,确立了《淮南子》的一个校订本,他还开始分辨许、高两家之注,为后代学者进一步研究许、高两家注打下了初步基础。有明一代,刻书之风甚盛,《淮南子》的刻本也很多,各种节选本、批校本就更多了。清代乾嘉时期,考据之学大兴,《淮南子》的校勘、笺释等成绩,也卓然可观,最突出的要数王念孙,其《读淮南子杂志》二十二卷,除了用不同的版本校对外,还通过渊博的知识,运用文法学的观念,用内证、外证,来校正一些不妥当的文句,一字通而全句通,全句通而全篇可读,解决了许多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成为继许、高二家注后,研究《淮南子》的重要参考。民国以降,对《淮南子》的研究开始考据与义理并重,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在文本校勘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何宁的《淮南子集释》、张双棣的《淮南子校释》等。
编辑推荐 《淮南子》是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卷一 原道训
卷二 真训
卷三 天文训
卷四 地形训
卷五 时则训
卷六 览冥训
卷七 精神训
卷八 本经训
卷九 主术训
卷十 缪称训
卷十一 齐俗训
卷十二 道应训
卷十三 泛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 兵略训
卷十八 人间训
卷十九 修务训
卷二十 泰族训
卷二十一 要略
……
序言 作者认为,风俗习惯是适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三代不同俗”,历代礼俗不同,不能拘泥于一时,不能以古非今;各地的习俗是与各地自然条件相适应而产生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本质相同,不能用中原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其雅、俗。从具体的个人而言,每个人的取舍不同,想法不同,价值观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文中对是与非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是与非有相对性,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自然会有差异,“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从自己以为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是非,只能说是局限于一隅,是不全面的,应该齐同是非,“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
作者在文中还重申了“时”(时代、机遇)的问题。认为“时”是成功的前提,要“应时”,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时代而成功。周武王、齐桓公等成就大事业的帝王,都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而获成功的。
作者还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动乱产生的原因,他说:“夫民有馀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馀也。故物丰则欲省,求赡者争止。秦王之时,或人菹子,利不足也;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馀也。”这一观点,与《管子》所说“衣食足而知礼仪”的精神一脉相承。本文中所讲贫富差距,以及要求节制“礼”等,似是针对汉代“厚葬靡财”而发的感慨。从汉代的考古实际看,汉代视死如生,确实有厚葬的习俗,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这里可以看出,《淮南子》确实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齐俗训》中的不少观点都很通达、透彻,表现出很强的宽容性,对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看待异己,避免以一己之好恶评判他人,避免主观性,避免狭隘的地域观念等等,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文摘 一、《淮南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淮南子》一书,刘安自名为《鸿烈》,《要略》中有“此《鸿烈》之《泰族》也”一语,便是证明,许慎解释说:“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之《鸿烈》。”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撰写《别录》,把《内篇》、《外篇》总称为《淮南》。《别录》早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存了它的原貌,《汉志》著录有“《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二十三篇”。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认为:“《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可见,《淮南》之名最早是由刘向确定的。《淮南》而称“子”始见于《西京杂记》,云:“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隋书?经籍志》即以《淮南子》之名著录此书,称:“《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许慎注。”又“《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汉书淮南王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一般认为,刘安自称的《鸿烈》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淮南内》,也就是后世流传的《淮南子》。根据《汉书》记载,刘安入朝献书时《内篇》新出,而他入朝时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二年之间,所以,《内篇》(即今本《淮南子》)在武帝建元二年就已经定形,这是《淮南子》成书的下限。其写作时间,可以断定在景帝末年到武帝初年,但要说具体是哪一年,就很难考证了。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