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年中国的

发布时间: 2010-02-09 11:55:40 作者: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年中国的实证检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79274
条形码:97872080792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根据1978-2005年的我国金融业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运用金融计量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来探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主要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金融政策与经济增长三个层面,逐渐深入地探究了中国金融发展是否、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这一问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分析深入,是一本优秀的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 范学俊,经济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至2005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皇家格罗宁根大学研修,师从罗伯特伦辛克教授,从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开放、资本市场、公司金融。2000年以来先后在《金融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论文8篇,发表国际会议英语论文3篇,编著教材《投资银行学》等。
目录


第一章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特点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结论

第二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理论贡献
三、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一肖学派理论
四、20世纪80年代:新结构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
五、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和内生经济增长
六、相关的经验证据
七、结论

第三章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框架
一、引言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原理
三、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
四、结论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5年
一、引言
二、中国金融发展概况
三、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四、中国金融政策转变过程
五、结论

第五章中国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基础理论模型
三、变量、数据和研究方法
四、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
五、备择测试分析
六、结论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相对贡献: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基础理论模型
三、变量、数据和研究方法
四、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
五、备择测试分析
六、结论

第七章 中国金融自由化与资本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基础理论模型
四、变量、数据和研究方法
五、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
六、备择测试分析
七、结论

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书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二、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长期以来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之一。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其重要性早已为广大学者所公认。西方学者们一直探求于金融与经济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金融推动经济还是经济带动金融,什么样的金融结构更适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这一理论研究对指导在现实中金融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使其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更好地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从而实现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地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西方各国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众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却鲜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统计数据严重缺乏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之初,金融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部分,事先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的,我国采取的策略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时的体制条件和意识形态背景下,这样一种改革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改革的根本目标已经完全明确,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领域、各行业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情况下,不做超前的金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文摘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几乎一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辩论金融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自从熊彼特(Schumpeter,1911)提出了一个发达的金融部门提供的金融服务能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提高的观点以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相继出现。鲁滨逊(Robinson,1952)的研究,关注于金融部门是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个关键作用或金融中介是否只是迅速工业化的一个产物的问题,其观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62)、帕特里克(Patrick,1966),尤其是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强调金融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虽然这些早期研究彻底改变了思考的方向,但因果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帕特里克(Patrick,1966)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分为“供给引导”与“需求跟随”两种类型。“需求跟随”型的金融发展,是指金融发展只是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市场范围的持续扩张和产品的日益多元化,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风险和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消极被动的,金融发展只是对来自于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服务需求所作出的被动反应。“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是指金融发展先于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服务需求,它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中,金融部门主动地将那些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动员出来,并将这些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结果。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同的因果关系模式,实际上是不同的金融发展政策作用的一个结果。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领域的讨论集中于金融政策和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上。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一致反对金融压抑政策。他们认为以利率上限、高的存款准备金、直接信贷计划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的差别待遇为形式的金融压抑政策降低了实际利率,因而妨碍了储蓄资金的最有效的配置,最终降低了实际收入的增长。因此,他们提倡,让金融体系自由化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金融压抑政策,这种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采用的干预手段,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采取金融压抑政策的情况下,经济却出现了高增长,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这与麦金农和肖的观点完全相反。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
……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完稿之际,思绪万千。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实乃导师黄济生教授关心和勉励的结果。导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使我终身受益。在我整个学习期间、特别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导师给了我极大的关心、支持和信任。无论是论文的定题、框架结构还是字词句的推敲,无不得到导师及时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愿借此机会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4年初,我有幸获得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海外研修基金的资助,去荷兰皇家格罗宁根大学SOM研究学院研修一年,师从罗伯特伦辛克教授,其在金融、国际金融和发展经济学领域很有造诣。这次进修收获不少、感触颇多,不仅使我了解到了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使我学到了一些经济金融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我完成现在的专著打下了基础。为此,我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黄泽民教授,他尽其所能,为我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提供了大力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张志超教授,他给了我许多在国外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使我能尽快适应在国外学习的环境。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