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

发布时间: 2010-02-09 12:03:32 作者:

 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


基本信息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2512123/9787802512122
条形码:97878025121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讲述了:一部别具特色的民国史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子,小杂志,大历史;老杂志,新启发。《新青年》、《语丝》、《新月》、《生活》周刊、《独立评论》、《观察》周刊、《良友》画报、《东方杂志》,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团体的理想,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只做一个娱乐的战士……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
风云翻滚的时代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们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
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书中展开。
作者简介 周为筠,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青年作家、学者,独立撰稿人。曾任报社记者,出版策划人。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社会观察》、《航空画报》等杂志主笔。《国家历史》、《凤凰周刊》撰稿人。出版《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榜样中国》等著作。
媒体推荐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时我才看到民国的杂志,给我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相形之下我们之前在台湾所办《大学杂志》简直小巫见大巫。民国是一个像春秋战国一样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和传统在两岸这么多年却中断,这本书正是一部发掘和延续新传统的好作品。
  ——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陈鼓应
周为筠在民国期刊里,发现了一代人的心史。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他的笔下展开。这个感性的世界背后的精神之谜诱惑着我们和他一起穿越,一起思考。他在一个丰富的载体里找到了我们曾经失去的梦,而今天有此类梦的人还有谁呢?
  ——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郁
编辑推荐 《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是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
《新青年》:时间开始的地方
《语丝》:从呐喊到彷徨
《新月》:升起的自由之魂
《生活》周刊: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独立评论》:书生论政笔墨报国
《观察》周刊:自由主义的啼血悲歌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东方杂志》:老寿星的杂货店
目录
《新青年》:时间开始的地方
欲救亡先启蒙
迟暮中的新曙光
同人们的呐喊
枉飙突进创世纪
新青年遇到老夫子
德先生与赛先生
吹响号角进入“五四”
救亡压倒名蒙
陨落的巨星
《语丝》:从呐喊到彷徨
自己的园地
语丝聚餐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放逸而为“语丝体”
苦雨斋的弟子
从北京到上海
屋漏偏逢连夜雨
遥远的绝唱
《新月》:升起的自由之魂
一弯新月天如水
海上生新月
我寄愁心与新月
知识分子的内战
胡适向党国发难
罗隆基的政治炮火
中间道路踯躅前行
新月的沉落
《生活》周刊:一个时代记录者
黄炎培的教育报国
曲线就业之路
韬光养晦的奋斗
如鱼得水的生话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让无力者有力
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飞蛾扑火向光明
生活中孕育着新生
《独立评论》:书生论政笔墨报国
救国之道莫逾于此
独立之精神
国难声中的言人人殊
有政府要比没政府好
我们几个朋友
命运的歧路
出山要北在山请
书生报国功不唐捐
《观察》周刊:自由主义的啼血悲歌
幽暗的航行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以言论政的舆论空间
20年拆足了烂污
跋涉在第三条路
《观察》撰稿人
自由主义的分歧
悲壮的回光返照
一个时代的悲剧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东方杂志》:老寿星的杂货店
后记
……
序言 中国古就是一个史学发达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典籍记载历史事无巨细,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史学系统有我们这么辉煌与漫长。老百姓对历史一直以来就兴趣浓厚,村夫野老茶余饭后都喜欢谈古论今,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争说蔡中郎。”到了南宋还“满街争说”人称蔡中郎的东汉才子蔡邕,可见稗官野史的民间生命力。
不过历史热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仔细盘点下这几年一波一波的历史热中,分明看到各个朝代风水轮流转,不断更迭轮番上场,各领风骚二三年:先是清朝热,后来又“反清复明”,接着三国热,时下最为炙手可热却是民国了。电影电视里满是民国时的政治风云和风花雪月,网络报刊上民国成了拥有大量的粉丝群的热门话题。忽如一夜之间风气大开,人人都开始谈论章太炎、胡适之了。
一个暗发魅力的时代
各种矛盾交织纷繁复杂的民国时期,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又是一个光怪陆离、醉生梦死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兵荒马乱、枭雄横行的时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志士如云的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与六朝时士人辈出,给历史涂抹出诸多亮色,后来的天空却逐渐暗淡下来。唯有自晚清至民国之时,遇到了两千年来未曾有过之文化历史大变局,出现了风气大变,狂士辈出的井喷气象。
文摘 插图:


《新青年》:时间开始的地方
寒夜沉沉,风雨如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有侵凌的列强,内有腐朽的政府,下有民众的革命,形势动荡飘摇,云谲波诡。辛亥革命虽然摧毁了专制无能的清王朝,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是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他们依循的是对外摇尾求媚、对内独裁的政策,甚至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运动,疯狂地捕杀革命群众。
黑云压城城欲摧。《新青年》创刊的1915年前后,中国政治及思想界陷入了极度的沉闷与彷徨。先有民主共和斗士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火车站,继之“二次革命”失败,后有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成立筹安会并复辟帝制。彼时,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人间秩序安排已经轰然倒塌,而新的社会规范和信仰还没有确立,人们忍受着人生意义的失落和社会政治的脱序所带来的渺茫,以及毫无希望可言的存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批经受欧风美雨熏陶的激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只有先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挽中国于颓败之际,达到民主共和之理想。《新青年》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普遍的需要而诞生的,它像黎明前的第一声雄鸡啼鸣,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引发了百家争鸣。
《新青年》吹响了向两千年来旧思想、旧文化进军的号角,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同人们也都成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先锋或旗手!从此,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欲救亡先启蒙
1915年6月的一天,太平洋上波涛汹涌,一艘客轮劈浪而行,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绅士倚舷而望,任凭急风吹乱一头青丝。茫茫水域,前不见村庄,后不见大陆,唯有思绪翻滚起伏,浩浩如江海。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思想界明星”、“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他正在从日本赶回上海的途中。
此前辛亥革命后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了,但动乱的局面远没有结束,民国只是块幌子,君权与神权影响依然根深蒂固。1913年陈焕章主编的《孔教会杂志》和康有为主编的《不忍》杂志先后一个月内在上海创刊,鼓吹三纲五常等旧道德、旧伦理。孔教会人士还上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
不久前,大总统袁世凯趁着夜色偷偷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前往日本使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于5月25日签成卖国协议。这激起了国人的抗议,全国教育联合会规定这天为国耻纪念日,各地纷纷出现反目、抵制日货的高潮。长沙一青年甚至不忍活在屈辱的国土上,以放弃生命的方式换回自由与尊严!国
……
后记 我时常觉得一本杂志就像一个古旧的戏台,台上主角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班主、编剧、票友一个不少。这场戏中有序幕、有高潮、有剧终,有大家一起登台齐齐大合唱,中间也有人走神唱跑了调子,到最后曲终人散尽,唯有余韵袅袅,经年而不绝。
风云翻滚的时代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
写作这几本杂志时,杂志如戏的感觉尤为强烈。浏览这些早已泛黄的旧刊,真如同看一出老戏。会看的,看得头头是道;不会看的,看得红火热闹。懂的,悟出其中微言大义;不懂的,跟着一起上下翻腾。
我也尽力把这些杂志当作一幕有起有落的大戏来叙述,这其中人物在大时代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从他们一字一句的道白中清晰显现。虽然他们逐渐在浓重的时代背景下,化成一个个暖昧的剪影,但那声音却依然字正腔圆。
对杂志我向来有着特殊的癖好,我起点不高的文字之路正是从各类杂志上发轫。仍记得当年的我乐此不疲地投稿于街头各类花花杂志,哪怕一篇豆腐块的发表也让年少的我欣喜若狂。那些五花八门的杂志,给了像我这样的文学青年一个极其自由的展示舞台,饱受压抑的文学细胞像发现了新大陆。
我以饱满的热情和冲动投身撰稿中,以杂志资深写手自居,号称“要啥写啥、指哪打哪”,日夜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帮杂志敲出时而优雅浪漫、时而风趣睿智、时而悲天悯人、时而冷嘲热讽的文字,一点点把蕴藏在大脑里的东西倒腾出。我上学那阵子几乎每天都要去收发室。
读书人网 >科学与自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