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人类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0-02-09 12:05:05 作者:

 人类的故事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042894/9787543042896
条形码:97875430428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天津华文天下

内容简介 《人类的故事》作者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诙谐轻松的风格,生动流畅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枯燥乏味的历史事实和艰深难懂的历史转折。《人类的故事》既有对“大历史”的宏观展示,也有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微妙瞬间的精雕细琢,因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奉为“最好的通史类入门书”,房龙本人也被誉为“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作为“美国最佳少儿读物”,《人类的故事》用青少年能懂的语言讲述了成年人也感兴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触动着人们敏感的灵魂,每种诠释都体现了作者的宽容和博大。
作者简介 房龙,原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青年时代的他曾先后到美国和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1921房龙凭借《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他因此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读物协会颁发的两枚奖章,以表彰他在美国儿童读物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  房龙才华横溢、刻苦勤奋,一生创作了30多部经典之作,主要作品有《荷兰共和国的衰亡》《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艺术》《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等。《人类的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他最富盛名之作,自1921年首次出版以来,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喜爱。
媒体推荐 “虽说《人类的故事》认为是给孩子读的,但我们认为在成年人中能找到更多的热心读者”。
  ——《纽约时报》
“它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是如此。插图把它装点得光彩夺目……这些插图最初给人潦草、漫不经心的印象,随后读者猛地悟出它们正是在阐明正文和强化历史学家的用意。……美国公众在五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已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这方面只有厄普顿?辛克莱能比得上他。除了俄国之外,至少在别的地方它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房龙先生对历史的了解要胜过威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进行写作。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持久的书。”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著名政治历史学者
“房龙的这一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郁达夫
编辑推荐 《人类的故事》:感受人类历史的浩荡与精彩,体会文学大师的理性与宽容。
房龙是史学作品中的“能工巧匠”,最擅长的便是“鬼斧神工”。在他不着痕迹的精雕细琢之下,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风趣幽默,晦涩难懂的人生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步入知识的殿堂,因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好评。
在房龙众多的作品中,以其成名作《人类的故事》最为优秀,是其巅峰力作。《人类的故事》以时间为序,从人类最古老的祖先,讲到埃及文明的发展与成熟,然后再到中世纪的欧洲,最后再到近代,俨然一幅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在写作手法上,《人类的故事》既有“大而化之”的叙述,也有对关键时刻的精雕细琢。正基于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人类的故事》奉为“最好的通史类入门书”,这是对《人类的故事》以及房龙最好的赞誉。
目录
人类历史舞台的形成
伟大的人类祖先
史前人类的惊人发明
丰富多彩的象形文字
埃及人的母亲河——尼罗河
有趣的埃及

中古时期
浩瀚的爱琴海
呼吸古希腊自由的空气
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波希战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罗马帝国的兴与囊
迦太基与汉尼拔
迦太基的悲剧
人类的救世主——耶稣
垂死的挣扎

基督教的光芒
此起彼伏的教会纷争
查理曼大帝
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
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决战

拨开中世纪的迷雾
儒雅的骑士
走进城市时代
来之不易的民主
到海上一较高低
拯救

航海的故事
革命之火熊熊燃烧
英国的重生
后来者居上的美国
拿破仑的“政治实验室”

欧洲的和平
维持稳定
三个人的维也纳会议
黎明前的黑暗
逃跑的梅特涅
迎接新生活

机器与人的战争
机器轰鸣的时代
向科学的方向开进

崭新的时代
深入人心的改革
殖民地的苦难史
走进新世纪
附:回望二十世纪
……
文摘 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决战
3个世纪以来,除了西班牙和东罗马帝国外,欧洲的基督教和穆斯林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的使徒占领了叙利亚,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据为己有,但允许基督教徒到此朝拜。后来,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在此修建了大教堂,基督教徒也可以自由朝圣。但从11世纪,来自亚洲荒原的鞑靼部落(塞尔柱人或土耳其人)占领了西亚的穆斯林国家和基督教圣地开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平相处的历史就此终结。接着,土耳其人又征服了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地区,彻底断绝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阿历克西斯一直致力于东方事务,鲜少插手西方的基督教邻居的纠纷。但这次,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得不向欧洲的兄弟国家求助。他的理由是:如果君士坦丁堡失守,土耳其人将轻而易举攻入欧洲腹地,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将面临一场重大浩劫。首先响应阿历克西斯言论的是意大利人,他们并不是担心基督教同胞的安全,而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沿岸的殖民地。于是,他们到处散布谣言,编造了土耳其人凶残杀害当地基督教徒的恐怖故事。果然不出所料,这些故事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当时在位的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他生于法国雷姆斯,曾受教于著名的克吕尼修道院,奉行狂热的宗教政策。就这样,意大利人的谣言,加上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推波助澜,最终掀起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当时的欧洲仍然采用的是罗马时代以来的原始的农耕方法,粮食奇缺,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失业和饥荒,容易导致民怨四起,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而西亚自古以来便物产丰富,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移民之地。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乌尔班二世深刻地意识到,采取行动的时候到了,唯一缺少的是一个“完美”的借口。
在公元1095年的法国的克莱蒙特会议上,乌尔班二世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先是痛斥异教徒在圣地的残暴行径,接着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圣地富得油流的诱人画面。最后,他呼吁法国的骑士和欧洲的平民们团结一致,为解救深受土耳其人剥削和奴役的巴勒斯坦人而浴血奋战。
就这样,以乌尔班二世为首的宗教狂热份子终于得偿所愿:整个欧洲陷入了巨大的宗教漩涡。在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之间,人们最终选择了后者,疯了似的冲向东方去杀土耳其人。就连无力杀敌的小孩也强烈要求奔赴巴勒斯坦,用他们的热情去感化凶残的土耳其人。遗憾的是,90%的信徒还没来得及看到圣地,就命丧黄泉了。他们大部分都一
……
读书人网 >科学与自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