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大众宗教

发布时间: 2010-02-09 12:34:13 作者:

 中国大众宗教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9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21404319X
条形码:97872140431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大众宗教》是一部研究中国大众宗教的优秀论文集,收录了美国汉学家研究此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共9篇,作者均为美国这一研究领域有成就的学者。书中各文,有的基于一手的田野调查,有的基于详备的历史文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考察了白莲教、天后(妈祖)、关帝、碧霞神君、五通神等的崇拜,使读者得以了解中国古代信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这些信仰在中国古代民众中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在中国,除了儒、释、道三家主流宗教之外,还存在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大众宗教。这些通常不被重视的草根信仰,在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引发民众的反抗活动、制约百姓的行为方式、折射社会的发辰变化、构建各地的乡土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与精英层相对的下层民众宗教的研究,可以倾听到过去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复原往昔生活的丰富图景。
作者简介 韦思谛,198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先在肯阳学院历史系任教,后长期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任教。在正式教职外,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任访问学者,并于1991年任美国的《中华民国史》杂志主编。
编辑推荐 《中国大众宗教》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序言
反叛间的联系:清代中国的教派家族网
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
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
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中的五通神
共有的信仰:清代台湾南部客家人的会所、社区与宗教
北京妙峰山进香:宗教组织与圣地
“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
译后记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教派作为一个群体靠参加葬礼挣钱。因为花费空闲时间参加宗教活动和印书都需要钱,所以那些不富裕的教派会众就想着法子挣钱。清朝国家把这样的行为看成是利用宗教行骗,为个人牟利。“愚弄乡民为己牟利”是对白莲教信徒常见的指控。不过经卷、塑像和供品都必须花钱,花费时间,也有损耗。在刚提到的那些例证中,信徒群体为公众服务是收钱的,个人也向他们的团体捐献钱财和食品。因而这些“利”是共享的,用来让整个教派受益。
其他更穷的团体从事不同的挣钱活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派印了前面提到过的阴间路引和合同,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出售它们。1769年在江苏卖一块昂贵的绸路引能得到一两二钱银子,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纸路引价钱要少得多,但要是大量生产出售也是一大笔收入。凹雄心勃勃的教派首领仿照职业僧人和道士提供的服务,他们找到了满足弟子需要并在更多百姓中发展信徒的新方法。
孙家教派的情况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没有大量经卷可用时,信徒团体能够继续存在就要依靠某位师父的领导和他拥有的资源,还要靠他不仅能记住礼仪和教派的内部结构,还能记住经卷的内容。即使没有厅堂,也不能每人都有经卷,这个团体照样可以重建其聚会,有一份收入。参加或是退出宗教活动的人数不定,依靠师父(而不是团体)作为经卷和教义的主要监护人,在公众场合不事张扬,这些都是18世纪中期在华北到处可见的诵经教派的典型做法。
后记 这本书终于译完,可以在电脑前再敲些字,写篇后记算是译者的一点交待。我领受这一翻译任务是在数年以前,但一直拖在手上断断续续地译,时断时续,有时断的时间还很长,大多是去“做”别的书,续的时候则大多是在丛书主编催促下重操旧业。就这样拖沓着向前,一拖就是几年,但再慢也终有竟时,总算是译校完了最后一篇。抚稿回想,这次翻译的牛步速度最对不住的是本书编者韦思谛先生。这位美国汉学家已在前年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当有一些未了的心愿,未能等到本书在中国出版应该算是一桩。亡羊补牢,谨望这本迟到的译著能略补我的歉疚之意,也略慰韦先生的在天之灵。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大众宗教的译文集,但编选有点特别,在英文语境中这不是一本现存的文集,而是编者韦思谛从美国的诸种汉学杂志、文集中一篇篇选出来的,内容都集中于与系统宗教相对的中国大众宗教。编者对选这九篇论文是颇为费心的,所选既要能反映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水准,又要顾及各方面的平衡,甚至还要考虑研究者运用的方法不同,如用的是历史学方法还是人类学方法。另外论文作者的学术状况也在考虑之列,要尽可能将美国汉学界有影响学者的相关代表作列入。编者生前为本书专门写了篇序言,对他编选的用心已叙说颇详,此处译者就不费言了。说句带有推介性的话,可以说只要读者有此书一卷在手,就能基本了解美国汉学界对这一问题近二三十年研究的状况,而不必烦劳去东找西找。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