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以甘肃祁连山水

发布时间: 2010-02-09 12:41:49 作者: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以甘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例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030224460
条形码:97870302244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230290)和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从森林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林区降水规律及森林对降水的调节作用,研究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冠层、地被物层、土壤层等不同界面层的水文特性、各水文指标的时空格局,以及水分传输规律与过程,研究了试验流域径流规律、形成径流的潜力等问题,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试验区中冻土变化规律和对流域径流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介绍了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应用TOPOG模型研究了试验流域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了TOPOG模型在北方地区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书可供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森林生态学、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祁连山及试验区概况
第一节 地质地貌条件
第二节 水文条件
第三节 气候条件
第四节 土壤与冻土
第五节 森林植被
第六节 试验流域基本概况
第二章 林区降水规律及森林对降水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林区降水规律与森林调节降水研究概述
第二节 降水规律及森林调节降水研究方法
第三节 林区降水规律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林区内积雪分布规律及特点
第五节 流域降水量研究与估测方法
第六节 降水模型在典型流域中的应用
第三章 林冠层水文过程及规律
第一节 林冠层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第二节 林冠层截留降水研究方法
第三节 林冠截留降水规律及影响分析
第四节 林内穿透降水规律及特征
第五节 树干茎流规律及特征
第六节 林冠层截留降水经验模型
第四章 地被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及水分传输过程
第一节 地被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第二节 地被物层水文过程研究方法
第三节 森林凋落物组成与动态
第四节 地被物分布与组成规律
第五节 地被物层水文特性
第六节 地被物层截留作用及特征
第七节 地被物层水分传输过程
第八节 枯落物层阻滞径流作用
第五章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水分时空格局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特征
第三节 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特征
第四节 土壤水分的时间格局特征
第六章 土壤水分传输与水分状况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土壤水分传输过程
第三节 土壤水分消耗
第四节 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流域冻土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
第一节 冻土水文试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试验流域冰川与冻土分布
第三节 土壤冻融过程及变化规律
第四节 冻土的水文特性与气候响应
第五节 黑河流域冻土水文生态功能
第六节 黑河流域冻土活动层水文过程
第八章 流域径流潜力与主要水文要素时空格局
第一节 流域降水时空格局及对径流的影响
第二节 流域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对径流的影响
第三节 植被水分消耗与径流
第四节 流域水量平衡与径流潜力
第九章 流域径流规律及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第一节 森林对径流影响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表径流规律及森林的作用
第四节 河川径流规律及森林的作用
第五节 河川径流水文特征
第六节 河川径流组成特征
第七节 森林植被对径流量的影响
第十章 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一节 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TOPOG模型
第三节 模型应用与水文学研究展望
第十一章 植被变化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
第一节 排露沟流域基本信息
第二节 TOPOG模型应用方法
第三节 TOPOG模型的率定与检验
第四节 流域不同植被水量平衡分量分布特征
第五节 植被变化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模拟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除了森林植被极度缺乏、土壤侵蚀和沙尘暴严重以外,还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局部洪水威胁等与水相关的环境问题。由于山地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是我国西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国家把水源涵养林建设、管理与研究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格外关注和支持。
森林与水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水作为生命之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决定着森林的存在、恢复、经营、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森林对降水的利用、存储、转化、消耗以及径流水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担心恢复森林会减少径流,所以森林与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新出现的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如何在理解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径流形成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水文效益及其他功能,已成为水源涵养林经营技术和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森林生态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属于水源涵养林建设的重要科技需求。
文摘 插图:


后记 正当本书得以定稿之际,惊闻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尉教授与世长辞,不甚悲痛。本书所涉及的试验研究均是在由关老倡导建立的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完成的。本书的出版,首先包含了对关老深切的怀念之情。
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始建于1973年,至今已走过35年历程。197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以祁连山森林生态站为基础的甘肃张掖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在这35年里,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先后完成和正在实施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省(部)、地(厅)级科研项目,有多项课题成果获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张掖市科技进步奖;先后为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培养输送出6位博士;相继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教学与科研单位确立了合作与共建关系。
本书稿最后一次修改的完成,是在我离开祁连山森林生态站两年半以后,即在我完成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论文的一年半以后。记得在1989年大学毕业后,意气奋发的我被分配到甘肃省张掖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在祁连山中与生态站的同事们共同奋斗了16个春秋,完成了生态站“八五”、“九五”、“十五”的科研任务,见证了生态站由地方研究所逐步壮大为科技部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台)试点站,实现了由地方站向国家站的飞跃,实现了几代“祁连山人”为之奋斗的梦想的历史。长期在祁连山中跋涉,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祁连山生态站结下了不解之缘;祁连山生态站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常常在梦中再现生态站所进行过的各项试验和调杏研究。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