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叶维廉文集1

发布时间: 2010-02-09 12:59:13 作者:

 叶维廉文集1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
ISBN:7533630475
条形码:978753363047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作者简介 叶维廉,1937年生,广东中山人。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获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赴美,1964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美术硕士,196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后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教授,并主持比较文学系前后几十年。1970年到197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返台湾大学,协助建立比较文学博士班。1980年到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首席客座教授,并协助该校建立比较文学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数度回大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作家协会等处讲授比较文学和传释学。
叶维廉早年即以诗享誉文坛,曾名列台湾十大杰出诗人之一。后转而从事比较文学、美学和文化哲学等的研究,出版中英文著作50余种,主要著作有《庞德的国泰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流》、《饮之太和》、《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学》、《解读现代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等。
编辑推荐 他曾名列台湾十大杰出诗人之一,他曾被美国著名诗人吉龙卢森堡称为“美国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他写诗,也写研究论文;他是著名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洋溢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意,融合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遗产,承接了西方自象征主义以来的表现策略;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的贡献至今无人企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的评论,也是分析入微,发人思深,极富创意……他就是叶维廉。让我们走进叶维廉、了解叶维廉,本书为叶维廉文集第一卷。
目录
序/乐戴云

一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丛书》总序/00一
比较诗学序/0二0
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0二六
……
文摘 书摘
《母亲》叙述的连锁切断,追求经验面的交错玩味,利用光影意味及律
动的复叠来获致内在的应合。《最快乐的事》去枝叶,留最纯粹的一刻。但
小说的起源总是和讲故事有关,《母亲》那种微妙的结构用诸短篇则可,用
诸长篇的作品则不易(其实是无法)取得“永久的应合”。譬如“反小说”的
法人Robbe-Grillet的长篇小说,则太注重经验面的交错玩味,许多场景虽
然有“自身具足”的美,与小说里中心的主观经验(至于每一印象,每一场
景别具的主观经验不在此限)往往没有应合。问题还是在小说里所无可逃难
的“叙述上”的问题。短篇易于应用诗的结构(反过来说,真正的长诗——
假如这个时代还能写长诗的话——也必须借助于“叙述”),长篇则还须依
赖某种程度下的叙述形态。至于《最快乐的事》,从某个角度看来,是很像
一首散文诗的意味——譬如一刻问突然的悟。但《最快乐的事》是可一不可
再的,如果有一本集子全是这种作品,读者会将之拨入另一种文类,近于叙
述性的,或称之为“小小说”,近于意象交错的玩味的,或称之为“散文诗
”(散文诗到底是个交配种,所以有人甚至会称之为诗以示区别)。
《母亲》和《最快乐的事》,虽然都是很美好的作品,但这种技巧只能
融人长篇作品的片断里,所以也终究没有解决了王文兴的困惑。现在的问题
在:(一)如何在传统的叙述方式里暗藏主观经验。(二)如果为了叙述上的需
要而牵及许多外象的呈露时(在较长的短篇里尤其无法避免),如何可以将之
粘在一起,而不必使每一个人外象都射人内心世界。(射入内心世界的是粘
在一起的一组外象所形成的气氛。)这自然就触及所谓个人的独特风格的问
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午》虽然比《母亲》早写,却是王文兴小说里最
重要的转机,它给后来的作品铺下了路。我们现在看看《下午》里的发展层
次,然后再拈出其表现上的问题。
P246-247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