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

发布时间: 2010-02-09 13:27:02 作者:

 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02065598
条形码:97878020655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光明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简介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
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最新成果。
《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出版工程采取“媒体发动,学界审评,光明出版,社会馆藏”的形式,常年征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原创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作者简介 吴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与社会、传播法、新闻传播理论。出版专著有《传媒文化社会》、《平衡与妥协一西方传播法史论》、《大众传播法论》、《新闻编辑学》、《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另外还参加撰写过《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国禅诗鉴赏大辞典》。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国青年社会优秀成果专著类最高奖并多次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浙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第一节 独龙江畔独龙人
第二节 三个社区的调查
第三节 选择独龙族人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传播网络
第一节 传播的含
第二节 传播网络
第三节 独龙族社区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变
第二节 传播与社会变
第三节 发展传播学
第四节 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民族志
第二节 深度访谈
第三节 过程一事件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

第五章 人际传播网络
第一节 人际传播仍居于首要地位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中心场域——火塘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

第六章 组织传播网络
第一节 国家权力组织
第二节 现代教育体系
第三节 基督教的传播
第四节 组织传播网络的功能

第七章 大众传播网络
第一节 “刻木传信”与“结绳记事”
第二节 独龙江的现代传媒
第三节 独龙族社区的电视体验
第四节 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

第八章 传播网络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传播网络是一个复合体
第二节 社会传播网络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社会传播网络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四节 社会传播网络的节点与社区“能人”
第五节 社会传播网络与乡村发展
后记
……
序言 当代浙江学人,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既要深入研究、努力传承和弘扬浙江学术思想的优秀传统,更要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面向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力促进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服务浙江现代化建设,服务浙江学术发展,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和优势的当代浙江学术。
远古时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出现在浙江大地。先秦时期,越人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写就了中华精神的传奇篇章。汉晋以来,浙江的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名家辈出。自东汉王充算起至二十世纪末,浙江著名学者文人存世重要文献就达两千余种,七亿多字,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可谓“泱泱两千年、潢潢两千种”,蔚为大观。特别是南宋以降,浙东学术以经史并重、事功致用为特色,涌现了一批如叶适、吕祖谦、陈亮、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章学诚等思想大家,浙西学术则以博雅典丽、缜密细腻的风格,与浙东文化相得益彰,在钱江两岸相映成辉。近代以来,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陈望道、鲁迅等浙籍人士,更是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风气。富有特色、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浙江优秀学术传统,是当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走在前列的“文化基因”,也是浙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文摘 第二节传播网络
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格尔兹给文化下了定义:“我所采纳的文化概念本质属于符号学的文化概念。……我与马克斯韦伯一样,认为人是悬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①
德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亦有类似的表达,他认为所有的文化形式其实都是符号形式。在他著名的著作《人论》中,卡西尔写道:“人并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其实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制造的符号)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不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的话,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②由此,卡西尔判定:“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③依据卡西尔的见解,谈论文化、谈论创造文化的人之本性,就不能不首先关注人类的符号创造活动。
恩斯特卡西尔这里所指的“符号之网”,或者格尔兹所说的“意义之网”,其实正是我在本文中所要研究的传播网络的一个静态的呈现形式。因为我所指的传播网络是指人类利用符号手段所编织的交换讯息和思想的一种动态交换结构,基于这样的网络,个人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并将自己的生活编织进更大的网络之中,从而使自己成为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分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社会化程度是与其编织传播网络和利用已有的传播网络的能力呈正比的。
后记 提升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学术敏感性,学会用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并且能够利用规范而适当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解释问题,这是我2003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博士后的基本动机。转眼前,三年过去了,当我写这篇博士后报告的结语时,我突然想起了当时我认真执着样子。我做到了吗?
应该说,在折晓叶老师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记得刚踏入社科院不久,折老师认真倾听我的一些想法后,一边鼓励我,一边提醒我说研究一定要提出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最好能提出一个悖论性的问题,如此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基于我不是社会学的正统出身,对于社会学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折老师特意为我量身定做了一份阅读书目。书目中既有国外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经典的文本,也有国内学者的典范研究成果。到我着手写这篇出站报告时,折老师还给我发来了一篇长长的研究方法的学术文章。师恩重如山,我岂敢不以加倍的努力给予回报呢?
三年来,我系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列维一斯特劳斯、莫斯、普里查德、罗伯特莱顿、格尔兹、维克多特纳、哈里斯、博厄斯、米德、詹姆斯克利福德、戈夫曼、息司敏、布尔迪厄等等这些原本对我来说只是偶而会面的名字,现在几乎每天与我见面。而费孝通、折晓叶、孙立平、王铭铭、苏国勋、李银河、翁乃群、罗红光、陆学艺、李培林、李汉林、庄孔韶、马戎等老师的著作亦让我受益匪浅。正是通过这样系统的阅读,让我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脉络和研究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于本文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