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

发布时间: 2010-02-09 13:27:59 作者:

 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0808677X/9787208086777
条形码:97872080867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描述了一幅民国社会生活风景图。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现代转型的时期,在我们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流的“现代生活”,大多发端于民国。作者以通俗、流畅的纪实手法,活泼、简约的杂志式标题,铺陈了民国三教九流的独家内幕,内容包括旅馆揭秘、婚礼大观、寿庆掌故、谱牒编纂、祠堂香火、典当悲欢、拍卖活动、纸币发行、掮客点滴、方城大战、吸毒贩毒、暗杀内幕、丐帮啸聚、庙会练摊、集藏谈屑、选美透视、自杀秘闻等,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民国社会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民间游娱,洞悉民国时期的江湖骗术、世情黑幕、丑态恶行,管窥民国众生的生存状况、秘闻趣事、人情世故等等。书中不少别致的社会现象,或是引自国外,或是推陈出新,也有不少中国古有传统的习俗、礼俗的演变。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民国的社会百态以及趣闻奇事,也有不少当时的花边新闻,所述有的零星散见于文史旧书,有的则难得一闻,而介绍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风俗,简述其源头,概述其发展,有较好的知识性与广泛的信息量。
全书配有老照片及漫画,读来轻松、趣味。是一本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休闲读物。
作者简介 蒋伟国,民国史研究者。1963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读研期间,潜心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研究,参与编写了《民国社会大观》等书。毕业以后,利用原来积累的不少资料,编著了《民国三教九流》,得到广泛好评。另在《东南文化》、《苏州大学学报》和《民国档案》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
编辑推荐 《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趣说民间社会生活百态
目录
一、外来风引发新世面——衣食住行篇
新旧杂陈话服饰
餐桌上的新奇——中西菜肴
土洋结合——民居建筑
藏污纳垢——旅馆饭店
举步维艰——城市公交
筚路蓝缕——民用航空

二、一生大典多奇观——人生礼俗篇
名字题取的趣闻轶事
揉合中西——婚礼景象
死活都做的寿庆活动
丧事奢俭有天壤之别
祭祖祭宗为敦亲睦族
谱牒篡修不绝如缕
祠堂香火薪传不已

三、世间万花筒——社会生活篇
尽展人生百态——茶馆
服务多样——澡堂浴室
欺穷怕横的当铺经营
方兴未艾——拍卖活动
乱象重重——纸币发行
为富不仁——职业掮客
为虎作伥——镖局镖师
良莠不齐——彩票买卖
雅俗共赏——店铺幌子

四、明晋惊怵大曝光——丑态黑幕篇
公私娼妓甲于天下
军妓之罪罄竹难书
雀战之风甚嚣尘上
烟毒篇遍及城市乡村
绑票案件此起彼伏
江湖骗术无奇不有
暗杀内幕触目惊心
乞丐请愿演新篇

五、雅俗风景多趣粹——掌故轶闻篇
岁时节令功能凸显
趣味无穷——迎神赛会
交易兴旺——庙会练摊
风生水起——集藏活动
谋职成为女性时尚
选美——又一种“金钱的竞赛”
自杀演化成社会问题
身份证制度试水各地
……
序言 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生动精彩的。史书则应当是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忠实记录,不管是全景式的长篇巨著,还是专题研究的精品力作,抑或是分门别类的论述分析。向广大读者呈现的这本《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不发故弄玄虚的惊人之语,不作无中生有的诓人之谈,不求面面俱到的品评赏析,而把民国时上自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的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记载下来、重现出来。它不是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是通过一段段有趣故事的叙述、一幅幅生活图景的再现、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分析、一条条人生脉络的梳理,从当时人们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生老病死的困顿中,搜奇罗轶、探颐索隐,从一个个微观的层面解析并展现民国社会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以满足人们追寻历史的好奇心。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流的“现代生活”,大多起源于近代、肇端于民国。可以说,现代中国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讲究情趣的生活追求,中西杂陈的生活习俗,贫富悬殊的生活水平,均在民国时期或多或少出现过,或者有了一些基本的因子。还民国时期民众多样化生活的本来面目,就自然而然成了《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的主题。
文摘 插图:


一、外来风引发新世面——衣食住行篇
新旧杂陈话服饰
自古以来,服色与政治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当王朝更替之时,总有易服色之举。清朝灭亡,民国肇造,社会正处于政治递嬗时期,服色的更易自是在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然而,历史的演进,总有继承与抛弃之两途,所以民国时的易服色,首先表现在服饰上的中西并存、新旧杂陈的千姿百态的局面。
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之后,为实践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的原则,政府废弃了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传统习惯及规章制度,并仿效西方各国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条例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式样,要求官吏士庶
一律遵行。然而,由于其中颇多不切合中国国情之处,该条例终未能实行。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了《服制条例》,以为民众衣着的准则。该条例吸取民国初年所定条例的教训,只对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作了规定,对于平时便服,则不作具体规定。这样就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不管是何时制定的《服制条例》,其适用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事实上,当时社会上人们服装的式样、品种,远远超过了条例所作的规定。
男子服装:长袍马褂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式,主要有长袍和马褂。马褂是长袍外所着的短衣,本为满洲贵族的马上装束。后传到民间为一般民众所用。不管是长袍抑是马褂,都有着用作礼服和用作便服的分别。用作礼服的,在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方面均有一定格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织品缝制,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纽扣5粒。长袍则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同于马褂。在其左右两侧的下摆处,还开有一尺左右的长衩。用作便服的,颜色可以不拘。在初春或深秋季节,人们还喜欢在长袍外加着一件马甲,以代替马褂。当然也有单着长袍的。
民国初年,前清翰林王湘绮还是以貂褂翎顶外出赴宴,这引起了一位身着笔挺西服的新贵的诧异。他忍不住问王湘绮: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先生为何还要穿前朝的服装?王说,当今服色未定,我与你所穿的,都不是汉族衣冠,姑且各行其是吧!王的抢白,使新贵尴尬得无言以对。实际上,新贵的诧异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社会上,长袍马褂与西装本来就相安无事地并存着。
西装始兴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一些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人或自命为新派者,则大多西装笔挺地穿行于通商口岸、各大都市。西装是西方特
……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