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9009693/9787229009694
条形码:97872290096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解读国医养生经典书丛
内容简介 《病从脾胃生》讲述了:如果胃气充足,人不仅能正常地受纳足够的水谷,而且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更加正常,人体的脏腑也因此而各司其职;清升、浊降,气血充沛,经络、筋肉和皮毛得到荣养,四肢才会有力,筋骨才会灵活,皮毛才会润泽,人才会祛百病而长生。人一旦生病,就会伤及脾胃,致使胃气虚弱,食量减少,膊胃的运化功能降低。因此,病中或病后调养,都须以扶胃气为根本。这就是为什么医家治病效果的好坏。均看施治后食量的变化情况。如果开始进食,或食量增加,就说明离病愈不远了。这即是所谓的“胃气生。则万病消”。善于调理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或病后很快痊愈的关键。
编辑推荐 《病从脾胃生》:李果。号东垣老人。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脾胃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尤为温补学派所承袭。胃弱则全身失养、体虚受病,全面解读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调理之道,脾胃是养生根本。
迄今为止,中医的精义和灵魂仍然只存在于传统中。中医不只重视养疗之方、调治之法,中医更重视对身体的全息理解,更在乎对“自然”的亲近。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哲学态度。更是一种日常行为。中医甚至认为。即使疾病也具有某种健康倾向。
回归到真正的中医世界。首先应从中医名典的阅读开始。
脾胃调理国医第一书《脾胃论》中的祛病养寿之道。
胃气虚。百病生如果胃阳不足,脾的运化能力就会降低,水谷所化生的清阳之气便难以经由肺而上充皮毛、散入四脏。所以胃气虚弱,五脏、六腑、经络、四肢都会失养,营气缺乏,人就会极易受病?
人们常说肠胃不好,其实肠道的病全因胃气虚弱所致,因此中医总强调调理胃气以养肠。
皮肤干燥不一定是皮肤的问题。胃气虚弱,气血便不能经由肺而上充皮毛,所以胃气充实的人皮肤、毛发才会润泽。
胃气实,则体健,饮食失正损伤脾胃,七情内伤和持久的劳倦对脾胃的损害也很大。胃气受损,脾胃虚弱,人会因此而体虚多病。所以,所谓调养身体也就是调养脾胃。
想吃什么便是缺什么,是中国人最朴实的饮食观,而“气运衰旺说”则提了明确的中医依据。
生病了更要重视饮食,因为胃气会因食而生,而胃气生,则万病消。
调理脾胃治验,李东垣一生致力于脾胃的调理,原书中一些重要的治验方,在解读时都予以保留,对《本草》中明显适用于调理脾胃的品物,则充入了该书,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辨证而用。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原序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人以水谷为本
胃化生人体气血
三大因素伤及脾胃元气
病从脾胃生的四大原因
饮食水谷运化过程全图解
脾胃伤所致气乱对身体各部位的影响
人的寿天与体质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脾土居中,主四季万物的化育
治病必兼及脾胃脏气法时升降补泻图
脾胃胜衰论
人体胖瘦关乎脾胃
胃病伤脾,脾病也会伤胃,脾胃虚引发“肾阳亏损
按压肚脐可知脾胃状况,治脾胃病常用的五种方剂
心火妄行损脾胃
脾胃虚则损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饮食不当最伤身
五脏病伤脾胃治疗方
脾胃亏虚必须标本兼治
劳倦伤脾,饮食伤胃,调理脾胃,以阴阳平衡为要则
补脾胃,饮泻阴火升阳汤脾胃盛衰与饮食形体的关系
脾胃病传变关系图
脾胃病常用五种方剂及其功效
五脏、五味生克关系图
不及与所胜为病图示
脾胃荣养周身及为病图示
长夏脾胃亏虚宜补脾胃、泻阴火、升阳
《本草》所述四时用药列举
肺之脾胃虚论
脾胃虚致肺病
治用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善用性味,倍增药效
中药如何组方
上医用药的加减之道中药的性味与作用图示
分经随病制方
治风寒感冒,饮通气防风汤,风湿之气伤及足太阳经脉,治用羌活胜湿汤用药宜禁论
四季用药宜禁
经络病用药宜禁
病有阴阳,用药也有宜禁,药应因证而用用药时禁图示
用药经禁图示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内经》说脾胃/张仲景说脾胃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对照表
岁土之气太过与不及为病表
脾病病势与季候关系图
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何为气运衰旺,顺应气运衰旺的祛病之道
肝脾克伐图
四季阴阳消长与养生关系图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元气不可伤,饮食劳倦伤脾胃,外感风寒伤肌表,脾胃病初期,治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法
邪气致病详解
用足三里穴可治胃病
泻有余与益气补虚的区别
气血相混部位与为病图
热中证与寒中证转化图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盛夏饮黄芪人参汤,黄芪人参汤随证加减法
夏季先补肺气
中暑与中热不能混淆
脾胃虚弱者,暑天更要小心调理
“放血”可治双腿痿软
调理脾胃,饮调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法
调中益气汤四时加减法
中暑与中热证辨图
80冲脉的经络图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暑热最伤元气
养阴生津,饮清暑益气汤
清暑慎用利尿药
脾胃病夏季用药宜忌随时加减用药法
清阳之气宜升,浊阴之气宜降
胃气噎塞治法,随证随时气加减肠避下血论
治肠避,饮凉血地黄汤,凉血地黄汤随证加减法,大便不通,饮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除漫防风汤随证加减法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脾胃虚弱不可用吐法助肝,吐法宜忌说肝脾相胜图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中不可有寒,肠中更忌有热,寒温适度胃气可养胃寒热图示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气不可相逆而乱,五乱治则通说
治五乱针刺穴位表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病在阳,治用背部俞穴,阳病在阴,治用胸腹募穴
背部五脏俞穴图
115腹部募穴图
三焦元气衰旺
昆仑穴
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饮食失节,大、小肠也会受病,胃虚会致九窍不通
胃虚致病,按摩足三里和上、下巨虚穴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膏气是人体正气的根本,胃中谷气养脾,五脏病的原因在胃,而不在五脏,胃病,则人身气血全亏胃虚所致九窍不通图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则人体阴阳升降失调
按压肚脐可诊是否脾虚
胃虚的各种身体反应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胃虚则百病始生
忽肥忽瘦论
从身体表现看胃气虚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春夏升浮,秋冬降沉,脾胃要经常顾护
阴阳寿夭论
随应四季的养生之理
五脏之气交变论
五脏与九窍关系图
阴阳升降论
清浊分,百病祛,人应顺天而养
水谷精微洁浊分流图
调理脾胃治验
怎样才是真正的病已治愈,以清神益气汤为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例,以人参芍药汤和麻黄人参芍药汤为例
以更多方剂为例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出汗过多会致脾胃虚寒
治汗多,饮调卫汤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肢体痿软无力,饮清燥汤
眼病目昏,饮助阳和血补气汤
脾胃虚弱,饮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
头昏闷、不喜食,饮益胃汤
吃不下东西、口干,饮生姜和中汤
脾胃伤,腹中与胸胁胀闷,饮强胃汤
胃脘痛,饮温胃汤,补胃气,用和中丸
和胃气,用藿香安胃散
治肠鸣、腹痛泄,用异功散
脾土湿胜伤肾图
饮食伤脾论
过饱最伤肠胃
治胃中水气荡漾不适,用五苓散脾胃为水饮与食物所伤的不同治法
论饮酒过伤
饮酒过量,用葛花解酲汤
健脾消食,枳术丸和橘皮枳术丸
生冷食物伤胃,治用半夏枳术丸,胃受寒,治用木香干姜枳术丸
开胃用,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治心腹胀满诸方
治泻痢诸方
饮酒过量治法图示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不生病,重在饮食寒温适度
从右手关脉候胃气状况
脾胃虚,饮胃风汤,三焦热毒,治用三黄丸
脾虚,服白术散
脾胃不调,服加减平胃散,治散滞、通便诸方,胃虚,饮丁香茱萸汤
调理复气,用草豆蔻丸和神圣复气汤
从脉气看脾胃病
184复气是肾水报肺金之仇
脾胃将理法
调理脾胃切忌成食
用药,当顺应四季的温热寒凉
顺应四时的用药之道
摄养
远欲
省言箴
后序
脾胃论文言原本
方剂索引
……
序言 《病从脾胃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现代解读本。
李东垣(1180-1251年),名果,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李东垣少读四书五经,博闻强记,通《春秋》、《书》、《易》等。二十多岁时其母王氏患病,李东垣请来许多医生为其诊治,然而非但医治无效,就连所患何病也不知道。李东垣自伤不知医术而失去亲人,于是捐出千金跟随易州张元素学习医学,尽得其学,其后经历众多兵祸、流行病等的磨炼和考验,终成“金元四大家”中之一大家,开创了“补土”派这一著名的中医流派。
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脾胃论》中,原书的要点就是“以脾胃为中心看待疾病和养生,治病疗疾时刻不忘脾胃”。这种“以脾胃为本”的思想形成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围困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后。当时蒙古军围困汴梁长达三个月之久,五月解围后,城内民众得病甚多,当时的医生多以治疗伤寒的方法施治,而多无效验,最后竞致使百万人身亡。李东垣目睹了整个过程,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在被困之时,人们饮食没有规律,再加劳役损伤、寒温失宜,经过三个月,胃气已被极大地损伤,解围之后,又饱食再损伤脾胃,这才导致病患。致病的原因是脾胃受损,用医治伤寒之法救治自然无效。于是他就萌生了“内伤脾胃”之论,后经反复实践,终成“补土”学派。
《脾胃论》原书共分三卷。上卷计七论,阐述脾胃是人体的根本,以及治病用药的原则等;中卷计十二论,主要论述内伤脾胃发病后诸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下卷计十五论,附“脾胃将理法”、“摄养”、“远欲”、“省言箴”,主要补充说明上卷和中卷的重点内容以及治疗方法。
《脾胃论》原书所体现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
首先,脾胃是元气生发的源泉。中医认为,元气是肾脏中的先天之精气化蒸腾而成的,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人才会健康;元气受到损伤,人就会生病;而元气耗尽,人便会死亡。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生发的源泉,元气非胃气不能滋养。如果脾胃受到损伤,饮食水谷的精微便不能供养全身,人体的元气自然就会衰弱,元气一衰,人体的防御机能减退,不能抵抗外邪的侵袭,各种疾病都会由此产生。因此,养生治病必须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
文摘 插图: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者,是禀受天的阳气而生的,它们运化水谷,传化不已,像天一样运转不息,所以主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产生的浊气,叫“传化之腑”。它们受纳水谷浊气却不能久藏,需要把其中的精华输送给五脏,把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五脏,其功能是藏精贮阴而不泻泄,保持阴精充满,而不收受水谷。所谓六腑,其作用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而不贮藏精气,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像五脏那样一直呈充满状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食物下咽以后,胃里虽实,肠中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行后,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五谷之气感应于脾,脾助胃以行津液。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手足六经好像河流,肠胃好像大海,目、耳、鼻、口、前阴尿道与后阴肛门等九窍是水浊之气贯注之地。因为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而“心为五脏之主”,与各窍都有密切联系。既然九窍都与五脏有关,而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又有赖于胃的功能正常,那么九窍功能的正常与否也应与胃气相关。也就是说,胃气旺盛方能增进饮食,输布精气,五脏得精气之养,九窍才能通利。《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是肠胃病变引起的。胃气亏虚,营养不足以供给五脏的需要,因此九窍就会出现各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