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806754040
条形码:97878067540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编辑推荐 本书为“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之一,收录了中国和外国文学史上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把时尚生活、都市感念、隐秘情怀、男欢女爱,尽收笔底。随意从容中有一点矜持,机趣俏丽中有温和的底蕴,文采在不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饰中渗透,实在是耐读而又好玩。
当你打开这本书,如同立时就觉得有点“磁”,一口气读个几篇,感觉就好像第一次吃草莓,酸酸的,甜甜的,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动力,也记载着生活的脉搏,潮流的律动。本书没有隽永的回味,却有十分的酣畅……
目录
中国卷
牛棚小记/丁玲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不算情书/丁玲
手指/丰子恺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
文摘 书摘
茶酒篇
李国文
朋友的茶
住在北京,其实朋友们能够聚在一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总有个想法,找个可以坐一坐的地方,先是邓友梅发现这家广东馆子,
他说,不错,那早茶档比较地道,听他一说,我和他去了,试试,还行。后
来,叶楠也加入这个行列,接着,又添了刘萌,最后,张洁也参加进来。转
圈儿做东,据说,典出于张学良,他与张大干、张群等老朋友们聚会时,转
到谁,谁就去埋单请客,省得大家抢着掏包付钱,破坏胃口。
我们觉得这主意不错,按年龄排序,一轮下来,然后再从头开始。谁愿
意吃什么,就让车子推过来自取,谁愿意喝什么,关照服务员就是了。友梅
重茶。叶楠品味,张洁偏爱又甜又咸的点心,我与刘萌对那里的豆浆油条,
情有独钟。这五位,或冒寒风,或顶烈日,暑去寒来,也维持了一些时日,
大家从城的四面八方聚到这里。喝过瘾了,吃尽兴了,谈够劲了,聊得嘴也
乏了,然后,期约下次,走出饭店,不一会儿,便分头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行
人中间。
一把年纪,几个朋友,虽无涸泽之鱼的感觉,但却有相濡以沫的精神,
难得见一次面,说长道短,哈哈一笑,天南海北,一顿神聊,所费不多,快
乐不少,能有这样潇洒和谐的茶聚,也就其乐融融了。
回想当年,初读毛主席唱和柳亚子的那首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
句,或许由于年轻生猛,不谙世情,或许由于革命积极,少有闲暇。颇对老
广每天早晨的这门功课不以为然。我听广东朋友讲,若一早起来,不到茶楼
吃它一盅两件,这一天就好像淡而无味了。等到年岁有了,经历多了,福也
享过,罪也受过,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体会得也不知多少遍轮回来去,
于是,要也不多什么。不要也不少什么的那种所谓的“欲望”,也就像茶一
样。越泡越淡了。便觉得早晨要是有那么一块地方,可以坐在那里,悠然地
喝上一盅茶。是何等的惬意了。
我不知道老北京原来有没有粤式的茶楼,但北京的茶馆,从我所知起始
,不怎么令人提气,既没有南京茶馆里的大煮干丝,也没有四川茶馆的什锦
果盘,更没有广东茶馆的水陆杂陈。五十年代,初到北京。中山公园里的来
今雨轩。尚有茶摊。等到我想喝茶的时候,北京的茶馆都升级为饭馆,为酒
馆,更求实惠了,因为哪怕卖炸酱面也比摆茶摊赚钱。来半斤面,捞在碗里
。托勺打死卖盐人的酱,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