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244997/9787544244992
条形码:97875442449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天黑前的夏天》伦敦。夏日花园。午后空气微醺。
二十年来,凯特早已习惯了料理一切。当丈夫儿女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时,她猛然怅惘若失:此后生活如何承载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忐忑不安中,在疑惑惶恐中,凯特走出家门——一份光鲜体面但不乏无聊的工作,一程兴奋激情而暧昧不明的旅行,一段与少女清澈见底但恍若隔世的合居时光,伴随忽隐忽现的梦境,以及绵延不绝的冲动,凯特在这个夏天的自由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思索,一路走来……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辍学,16岁开始工作谋生,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1949年回到英国故乡,翌年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步入文坛,一举成名。自1952年起,五部曲系列小说《暴力的儿女们》的陆续发表,为她赢来世界声誉。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引起剧烈反响,堪称当代世界文学经典之作。1973年,里程碑力作《天黑前的夏天》隆重面市,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获得如潮好评,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1974年,又一部重磅作品《幸存者回忆录》以富于哲人气质的深邃和诗人的想象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前途……创作绵延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穿始终,体现出罕见的才情。2007年,因为在文学世界的巨大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媒体推荐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您曾帮助我们应对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您创造了一份记录,让未来可以传承接续我们时代的风味,它的成见,它的生存之道,以及它日常的琐事和欢娱。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一部杰作……可以说是莱辛最好的作品。 ——《经济学家》
一部变幻多姿、缜密认真的小说,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虚幻的想象也可以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来。 ——《国民观察家》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新闻周刊》
一本真诚的书,深具洞察力和严肃性。 ——《爱尔兰时报》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星期日泰晤士报》
她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 ——《隐之书》作者A.S.拜雅特
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 ——《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
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 ——多丽丝?莱辛
编辑推荐 ★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被生活湮没的自我,何处才能寻觅?
★被自我忽略的心声,谁人给以澄明?
★一个伟大的女人用一个女人的故事,令1000万女人心有所动……
★《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目录
在家
在国际食品组织
在旅途
在酒店
在莫琳的公寓
……
文摘 在家
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
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哦,没错,初恋嘛!……成长注定是痛苦的!……知道吗,我家老大都……可我那时在恋爱呀!……婚姻就是一种妥协……我已经不再年轻了。诚然,这些词语全都历经时间的洗礼,选择这个而非那个,与个人感情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社交场合和社交对象。要想看出一个人的真情实感,你得琢磨她脸上连她本人都觉察不出的微笑和使劲抿着的嘴角,或者细察对方怎样说一句“我再也不想当小孩子啦”,然后释放出胸中闷气。这类词语的魅力的确卓越超凡,频频现身,和最富功效的广告宣传妙语相当;也许,会有许多人把这样的话成天挂在嘴上,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爱情,直到有一天,在他们旧调重弹的时候,从镜中瞧见自己的模样,或眼光敏锐地捕捉到朋友听到此类话语的表情,才会悄然住嘴。
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壶里的水烧开。
因为罢工,家里大部分时间没电。那女子的小儿子蒂姆和女儿艾琳,一大早开车下乡,到爱坪林里拾了一些柴火(姐弟俩其实乐在其中),然后在花园的石子路上燃起一堆火,又从车库最里端找到一块废铁,做了一个三脚架支在火上。于是,火堆就成了这家人这一天的开心所在——他们在上面煮饭,守在它旁边,拿它说笑。可是,那个女子的心里却十分懊恼:要耗去整整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让水壶呜呜鸣响。这些年里,她都记不得水壶烧开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了。有了电,水从静止到沸腾不过眨眼的工夫,完全不需要响声……
也许是她麻木迟钝?也许蒂姆和艾琳摆弄那些东西的时候并不像她觉得的那样兴味盎然——毕竟姐弟俩都是成人了,弟弟十九岁,姐姐二十二岁——只是出于社会情感才假装如此?其实,他俩的行为相当于一个陈旧词语,一种习惯,而人们却不知如何在事实真相面前将这种习惯摆脱——不管它是什么。
就像她自己。
事实真相是,她一天更比一天清醒地意识到,不单是她的话语和众多纷扰的想法被她从衣架上取下穿上,就连她的真实情感也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令她闷闷不乐。
女子松开交叉的双臂,走了几步,来到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