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古神化引(古

发布时间: 2010-02-10 16:27:11 作者: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古神化引(古代神话人物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323/9787536055322
条形码:97875360553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古神化引(古代神话人物卷)》内容简介:中国神话故事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天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用这样的想象解释眼前的自然,歌颂带领他们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条件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徒的虔诚信仰,他们从自己的信仰出发想象着彼岸世界,通过对众神的信任和歌颂表达自己对此岸的宽容理解和美好寄托;我们还可以看到老百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塑造出来的神灵人物,这些民间俗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在许多方面可以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
编辑推荐 《古神化引(古代神话人物卷)》: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盘古
二 女娲
三 炎黄
四 大禹
五 嫘祖
六 精卫
七 嫦娥
八 西王母
九 巫
十 妈祖
十一 门神
十二 灶神
十三 阎王
十四 魁星
十五 福神
十六 玉皇大帝
十七 关圣帝君
十八 弥勒佛
十九 观音菩萨
二十 飞天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文摘 插图:




一 盘古
我们人类是怎么来的?
以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他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动物是最先起源的初级系统,然后才有人类的高级系统。几个世纪以来,达尔文的观点基本上没有受到人们的怀疑。
但是,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家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又对生命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中国科学家陈均远在《动物界的黎明》里就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他根据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成果,认为动物界的起源不是“自下而上”的,相反是高级系统的框架里最先被勾勒描绘。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是先有高级动物然后才有低级动物。在这一过程中,渐变过程在时间表里并不发生主导作用,突变才是动物进化过程的主体。根据这个新观点,人类的出现与突变因素有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重大事件的发生似乎纯属偶然。这可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观点。突发的偶然性事件能够改变人类的进化,难怪现在有那么多的科学家要在改变动植物的基因上投下巨大的热情,他们都在寻找具有革命性的“突蛮”。
关于人类的诞生,我们的祖先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早在先秦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一诗中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天地怎样开辟、宇宙如何构成的种种问题。他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是一个逻辑非常清晰的追问。这样的追问,充分显示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始问题的浓厚兴趣,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问题被提出。当然,在当时他们也只是这样发问,并没有能做出详尽的解释和找到这方面的答案。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缘故,限制了屈原及先秦诸子们的进一步探讨。
那么,我们祖先认为谁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呢?
我国民间有个流传很广的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老百姓认为是盘古开始了人类的历史,似乎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老百姓的认识,来自于盘古的神话故事。
据学者研究,盘古氏的神话故事,大致反映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末(约距今1.8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约距今7~8千年前)的状况。一般认为,盘古氏最早是
……
后记 中国神话故事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天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用这样的想象解释眼前的自然,歌颂带领他们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条件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徒的虔诚信仰,他们从自己的信仰出发想象着彼岸世界,通过对众神的信任和歌颂表达自己对此岸的宽容理解和美好寄托;我们还可以看到老百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塑造出来的神灵人物,这些民间俗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在许多方面可以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在本书中叙述这些神话故事,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和许多同龄的爬格子者一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接触到神话研究的。受当时的学风影响,我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们祖先的想象给了我遨游学海、探索真理的动力和许多直接的启迪,我最好的研究成果就在这片领域。当然,研究成果与通俗表达是有距离的,而且现实中许多学术认定的指标是排斥通俗的。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种无奈。我尽可能地按照编辑的意见在研究与通俗的连接上做得好一些。其实,静下心来做,通俗性也会带来学术性的收获。在这本小册子里,出于广义神话故事的考虑,我们将神话分为原始神话、宗教神话和民间俗神三个方面,这样划分既清晰又符合基本学术认识;用我国传统的嫡长继承制来看待炎帝、黄帝的神话,使黄帝的神话系统不再是那么杂乱无序,而是不仅显得丰富同时也显得完整:再有,嫘祖与丝绸之路、西王母的长生追求、女娲地位的下降等等,都是从趣味性出发而又得到了有一定创新学术理解的结果的。
同门吕少卿博士,年少有为,我们博士同门,博士后又为师兄弟,且与我志趣相投,欣然接受合作之事,共同走完了这段愉快而又有意义的路程。本丛书主编易存国博士、江苏文艺出版社孔庆茂博士和南京大学李子荣博士,皆我好友,在写作中给予了有益而愉快的帮助,特此致谢。同时,我要衷心感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衷心感谢未曾谋面却始终给予指导和关照的花城出版社关天唏老师,如没有这些帮助,这本小书也只能是蜀道之望了。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