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10669052
条形码:97878106690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农业发展原理(第2版)》和第一版比较做了如下调整:一、考虑到内容与教材名称的统一性,避免与《农业概论》等课程名称混淆,编委会讨论建议将《农业总论》名称更改为《农业发展原理》;二、继续保留原教材分八章的结构格局,第五章由农业系统运动基本规律更名为农业系统运动基本原理,第七章由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改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其余各章保留原有名称,主要进行内容的增删;三、第五章部分除保留原有基本内容外,本次修改增加了最小规模稳定原理内容。
编辑推荐 《农业发展原理(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农业的地位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
一、早期人们对农业的认识
二、现代人们对农业的认识
三、农业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农业生产的本质
二、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农业的功能与地位
一、农业的社会功能
二、农业的经济功能
三、农业的生态功能
第二章 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传播
一、农业的起源
二、原始农业的传播
三、原始农业的成就
四、农业起源地的特征及农业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形成与传播发展
一、传统农业的形成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
三、传统农业的传播
四、传统农业的成就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形成与传播发展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的传播
第四节 农业历史发展的特征与经验
第三章 农业类型与分布
第一节 农业类型
一、农业类型的概念
二、农业类型、农业区域、农业区划的关系
三、主要农业类型与分布
第二节 世界主要农业分区
一、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
二、北非西亚农业区
三、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
四、拉丁美洲农业区
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
六、北美农业区
七、西欧、北欧和南欧农业区
八、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
第三节 中国主要农业分区
一、东北区
二、黄淮海平原区
三、长江中下游区
四、江南丘陵区
五、华南区
六、内蒙古长城沿线区
七、西北甘新区
八、四川区
九、西南区
十、青藏区
第四章 农业系统结构与演进
第一节 农业系统的概念
一、农业系统问题的提出
二、农业系统概念
第二节 农业系统研究基础
一、系统科学研究进展
二、系统学研究进展
三、农业系统研究进展
第三节 农业系统基本结构
一、农业生产子系统
二、农业管理子系统
三、农业科教子系统
第四节 农业系统结构演进
一、农业系统结构的演进趋向
二、中国农业系统结构的改革
第五章 农业系统运动基本原理
第一节 农产品供求平衡原理
一、农产品供求平衡原理的概念
二、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内容
三、农产品的供求平衡类型
四、影响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因素
五、农产品供求平衡原理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农牧结合原理
一、农牧结合原理概念
二、农牧结合的机理
三、农牧结合的基本途径
四、农牧结合程度的影响因素
五、我国加强农牧结合的迫切性
第三节 资源与技术互动原理
一、资源与技术互动原理的概念
二、扭转农业史方向的技术革新及其对生态的影响
三、资源与技术互动和技术负向累积的过程
四、降低技术负向累积影响的思路
第四节 三效制约原理
一、农业系统的三效及三效制约原理的概念
二、农业系统三效的主要关系
三、三效制约原理作用程度的影响因素
四、认识三效制约原理的意义
第五节 资源均一化原理
一、资源均一化的概念
二、资源均一化的表现形式
三、资源均一化的发展历程
四、影响资源均一化原理的因素
第六节 最小规模稳定原理
一、最小规模稳定原理的概念
二、最小规模稳定原理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
四、全球化趋势下的最小规模稳定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七节 农业系统运动基本原理间的关系
一、农业系统运动六大基本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二、农业系统运动六大基本原理对农业系统支配程度的历史变迁
第六章 世界农业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农业发展的成就
一、社会成就
二、经济成就
三、技术成就
四、生态成就
第二节 世界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短缺
二、生态退化
三、环境污染
四、气候变暖
五、农业灾害频繁
六、贫富差距拉大
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八、疾病和健康问题面临挑战
第三节 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生产集约化
三、模式多元化
四、发展科学化
五、联系信息化
六、非农化
七、可持续化
……
第七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农业科技革命
……
序言 历史行进到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正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聚焦点。
中国农业已然成为一系列重大矛盾的交织体。第一,随着人口总量增加与经济发展,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总量与单位社会成员占有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业需求正在日益多元化,对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与社会需求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关系。第二,受近300年来全球社会经济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地位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一方面,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已经由35.6%下降到15%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与农业相关联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村人口总规模持续增加。加之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农村社会的政治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整体上,农村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与政治重要性持续增强之间的矛盾运动趋势明显。第三,常规现代农业发展中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模式化、区域内结构简单化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本质上对农业多样化的内在需求,及我国农业人口根本无法按照常规方式转移出去的现实之间广泛存在着矛盾。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这一矛盾关系日益尖锐化。第四,我国原始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并存,伴随着后现代农业技术大量涌现,使现有农业技术体系混杂,整体上呈技术泛滥发展趋势;另外,农业经营管理主导思想偏重经济效益,趋于简单化,从而使现实农业管理系统难以驾驭整个农业技术,形成了技术发展与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第五,社会系统运动中,决定意义的战略方面必然是主要建设力量的投人地,而现实情况是,当我国三农问题愈益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重要、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方面时,农业领域优秀人才极度稀缺,建设队伍知识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足,力量布局严重匮乏。两者之间矛盾尖锐。第六,受现代科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农业领域内涵正在迅速深化到分子、离子、纳米、比特、道琼斯指数等微观化概念水平;另外,农业外延正在全方位延伸到整个生物系统、全部社会领域、全球生态系统。两者之间张力背反,极限扩展,形成了微观急速推进与宏观持续展开之间的矛盾。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以获得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没有农业就失去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繁荣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原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产品出口也是获取外汇以进口本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机械设备与技术的主要途径。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因而它既服从自然规律又遵从社会经济规律,具有与其他部门有别的一些重要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自然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因此,研究农业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具有系统论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功能与地位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拓宽与深化。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物,农业的概念就是关于这一事物的认识和描述。由于农业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不断深入,农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