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7806217665
条形码:97878062176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记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50年工作概况的书,也记录了治黄调水三代人的工和足迹,记载了不同年代的调水技术路线和工程方案,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水平,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
本收共分十二部分,第一至第九部分,阐述了西线调水的必要性和各个阶段的任务、思想认识、工作内容以及主要成果;第十部分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主要技术问题研究第十一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借鉴的工程建设实例;第十二部分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1952年至2002年大事记。全书以文为主,图、表、照片分别穿插在相关的内容之中,力求用照片反映历史与现状的人物、环境和特点。
作者简介 谈英武,1935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5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兼职教授。
1954年9月至1956年,在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学习天文,1957~1958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文组组长。1959~1961年,参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大规模勘察,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勘测设计工作队第一大组副大组长。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lO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任命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到2002年仍担任此职务。1995年至1998年3月,被水利部任命为南水北调西线论证组副组长,被国家计委特聘为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参加西线工作断断续续历时40多年。
主持南水北调西线工作近20年,完成了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和5年规划阶段工作,并开展了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纳入了国务院审批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报告。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作为主编和第一编写者,先后完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论证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以上报告均由水利部审查通过,有的经国家计委组织的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其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获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99方案》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代表著作:科普书《星空的召唤》、《蓝星事件》分别于1980年、198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南水北调》(编写其中西线部分)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编写其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意义),1992年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还参与编写了《黄河水资源》,《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等著作的有关章节。
代表论文:在全国性学术论坛、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新亚欧大陆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分析》、《深埋长隧洞技术研究》、《冬季输水分析》、“西线调水对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等40余篇。
刘新,1940年生,河南卫辉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 96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施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黄河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工作38年,先后参加并完成河南故县水库大坝施工栈桥,小浪底枢纽道路桥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设计等多项工作。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二处专业总工程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副设计总工程师、河南省水利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出版专著《大坝施工栈桥设计》及论文多篇。曾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崔荃,1954年生,陕西三原县人,高级工程师。历任室主任、副处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副设计总工程师等职。1996年被国家计委聘为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现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1987年开始从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工作,经历过西线工程勘察、超前期研究、规划、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曾14次上青藏高原查勘西线工程引水路线。作为主要编写者完成并分别经国务院、国家计委、水利部审查的报告有:《南水北凋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论证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等。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国南水北调》、《中国北方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南水北调问题》、《水资源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在省部级期刊发表多篇有关黄河治理开发和南水北调方面的论文。所完成成果对我国资源合理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曾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信息优秀成果奖、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录
序
前言
一 黄河及西北地区水资源概况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概况
(二)黄河水资源概况
(三)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四)黄河缺水造成的主要危害和解决措施
二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工作的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初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四)1987年至今
三 开中国南水北调的先河——第一次引济黄调水线路查勘
四 开凿万里长河的宏伟设想
(一)引水线路
(二)供水范围和工程效益
(三)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成果报告
五 提出距黄河较近的调水方案
(一)引水区概况
(二)长江上游有关河流概况
(三)黄河上游玛曲以上河段概况
(四)引水线路
(五)探查扎陵湖、鄂陵湖
六 十年超前期规划研究
(一)超前期工作任务书
(二)调水工程区概况
(三)调水河流水资源评价
(四)调水工程方案
(五)工作特点和主要成果
七 规划阶段
(一)规划任务书
(二)可调水量分析
(三)调水工程方案及工程总体布局
(四)后续水源的轮廓设想
(五)生态和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六)效益分析
(七)第一期工程规划
(八)主要成果
八 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前景展望
(一)项目建议书任务书
(二)2001年7月至2002年工作进展简况
(三)前景展望
九 工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结论
(一)工作的基本思路
(二)主要结论
十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主要技术问题研究
(一)寒冷、高海拔地区筑坝
(二)减少西线调水对调水河流水力发电不利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冬季输水的可能性
(四)强震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五)TBM穿越活断层衬砌结构研究
十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借鉴的工程建设实例
(一)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和 长隧洞工程
(二)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和 长隧洞工程
十二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20世纪大事记
跋
后记
……
序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战略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线工程调水区海拔均在3 000-4 500m,地面气压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70%整个工程区位于强地震带,断裂构造异常发育,冻土层普遍存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调水工程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这种特殊的状况,使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目前规划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中,西线工程是惟一调水进入黄河的一条线路。其效益,一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为黄河提供维持健康生命的水量,同时结合中游水沙调控工程体系,能有效改善下游河道“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的不利情况,遏制“地上悬河”的淤积抬高,为黄河长治久安作出重大的贡献;二是将为广大受水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为该地区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提高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摘 插图:


后记 要写这本书,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这本书不仅仅是往事的回顾,更是一种责任,把几十年的经历记述下来,作为史料留给后来人,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50年,经历太丰富,时间太长,一本书不可能把整个工作过程一一记述,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寒冷缺氧的特殊环境里,勘察调水线路的曲折而又漫长的全部过程。这里仅记述了一个轮廓,难免有诸多疏漏。
50年,投身西线工作的人太多。我于1959年参加西线调水工作,算是第一代治黄调水入。本书编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50年大事记,如树木年轮,镌刻着不同年代调水活动主要人员的名字。仅以此书献给为西线调水艰辛工作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人。并把此书作为一束洁白的鲜花献给失去青春生命于现场的刘海洪、姬金海、杨广成等和去世的战友们;对一些健在的先辈和同辈们,不知他们现在何方,在此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祝福;感谢并难以忘怀在各个关键时刻,给西线工程以大力支持的李国英、高安泽、许新宜、石春先、陈效国、吴致尧、薛松贵、杨含侠、胡如忠、付肃性、刘颖秋、张实、席家治、沈凤生、李文学、李文家、张保平、曹俊峰、钱忠柔、逮龙坤、宗志坚等;希望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艰苦奋斗的第二代人和投身西线工程的第三代人,再接再厉,锲而不舍。这里提及他们的名字:崔荃、王学潮、景来红、李景宗、刘刚、路新景、尚宇鸣、李惠安、吴健、崔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