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词史(上下)

发布时间: 2010-02-10 16:56:04 作者:

 中国词史(上下)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118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
ISBN:9787211039302
条形码:97872110393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中国词史》是由黄拔荆花费数十年心血汇集而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卷,是我国第一部词通史著作。《中国词史》梳理了词的起源、发展、成熟、繁荣、转变、中衰直至复兴的全过程,共收集了我国唐代至清末1000多位词作者的上万部作品。和以前出版的词类著作相比,《中国词史》把民间词提到突出地位,并提高了女词人在词史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收集了大量明代词作品,使该书填补了过去明代词在学术研究中的空白地带。
除《中国词史》外,厦大陈支平、詹石窗教授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一书也荣获该奖。
作者简介 黄拔荆 1932年1月生,福建省闽清县人。 原名拔金。解放前投身革命时曾化名倍 坚、佩坚,笔名有再青等。194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为当代著名词人和词学家。他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师从林庚、吴组缃、王季思等著名教授,专攻唐诗、宋词、元明清戏曲和小说,著有《梅浦词》(甲、乙、丙、丁稿)、《元明清词一百首》、《词林采英》、《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等,还主编了《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丛书》。
编辑推荐 作者将词的萌芽、发展、兴盛、衰微、复兴跌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钩陈与爬梳,勾画出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是一部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全史。
第一部较详尽的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全史
舒展中国词绵延千年的心灵历史
呈现历经萌芽、成长、巅峰、中衰、复兴的跌宕变化
以词心体察烟波浩渺的词人词作
披示云波诡谲的流派风格,绮罗香泽,绸缪婉转,激昂排宕,慷慨悲凉
跨越明词“死亡地带”,发掘“静极思动”端倪
深入词的原生态,展示民间词朴素的内容、迥异的风格之美
关怀女性内心世界,女子词作为重要一翼加以书写
目录
中国词史 上
前言 壹

第一章 词和词的起源
第一节 词和词的名称
第二节 词的起源

第二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唐代民间词
第二节 唐代早期文人词
第三节 温庭筠、韦庄和其他花间派词人
第四节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

第三章 北宋文人词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词人
第二节 慢词的奠基者柳永
第三节 “指出向上一路,开创一代词风”的苏轼
第四节 秦观、贺铸以及北宋后期其他词人
第五节 北宋词的殿军周邦彦以及其他大晟词人

第四章 南宋文人词
第一节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朱淑真等其他南宋女词人
第二节 张孝祥和南渡前期其他词人
第三节 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四节 陆游和南宋其他爱国词人
第五节 姜夔、吴文英以及其他格律派词人
第六节 南襟末期主要词人

第五章 两宋民间词
第一节 两宋民间的人
第二节 两宋民间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两宋民间词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金元词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金朝词的发展概况及其初期、中期主要词人
第二节 元好问及金末其他词人
第三节 元代前期主要词人
第四节 元代中后期主要词人

中国词史 下
第七章 明词的中衰与重振
第八章 清词的中兴
后记
……
序言 词,原称“曲子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这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和外国音乐陆续传人,它们与中原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燕乐。到了唐代,燕乐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里所说的“胡夷里巷之曲”,就是指燕乐。最初,它只在民间流行。为了给这种新乐配上歌词,于是民间开始了填词的尝试,敦煌曲子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唐代民间的创作。中唐之间,一些接近民间的诗人感到这种新声的美听,开始依声定词,按曲拍为句,创作新词,从此便出现了文人词。经过晚唐五代一批专业词人的努力,它才逐渐定型,并由民间正式登上文坛。到了两宋,词进入了全盛时代。词人乡众.风格流派之多样。艺术性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永远放射出炫目的光彩。金元之后,曲从北方兴起,词开始降为从属地位,但并没有衰亡,而是以不同的面目、新的姿态进一步发展。从明代初年到中叶,因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法网密布,知识分子思想受到高压,词坛曾一度出现萧条景象。可是到了明末,由于异族入侵,爱国思想高涨,词的创作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词人辈出,各种风格流派争妍斗艳,蔚为奇观,词人、词作之多,其数量远远超过宋代。因此,可以说,词自隋唐兴起直至近代,始终没有丧失其活力。它虽然历尽高低起伏的变化,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但一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风貌,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继续发展和流传。
(二)
词作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式样,它既区别于传统的诗,又不同于金元间新兴的曲。在我国诗坛上,诗、词、曲三者鼎立,各自独标一格。从艺术角度看,在我国一切形式的诗歌中,相对地说,词是最纯粹的艺术品,它具有曲折、含蓄、优美、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诸特点,最少公式化与概念化,是我国优秀诗歌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
随着词的产生、发展、兴盛、演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对它的研究。自宋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人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特别到了清代,词学更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文摘 第一节 唐代民l司词
前一章已经提到,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收录了当时流行的曲名,共有300多种。可见在盛唐以前,词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现在所知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1900年,敦煌遗书被发现。1907年,受英政府雇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从敦煌掠夺走9000件左右的精品。1908年,法国伯希和又刮取敦煌文物精华6000多卷,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词的专集--敦煌石窟唐人写卷本《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后经朱孝臧从董康自伦敦抄回的斯一千四百四十一卷,得18首。经刘复从巴黎抄回的伯二千八百三十八卷,得14首。并经龙沐勋参校,合二为一收入《疆村遗书》,始得以完帙如初。1950年出版的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中,收词161首。1955年出版的任二北《敦煌曲校录》是从罗振玉所编的《敦煌拾零》、刘复的《敦煌掇琐》、许国霖的《敦煌杂录》、日藏《大正新修大藏经》、 《北京图书馆钞敦煌卷子》部分抄件收录所得,合计56调,失名30调,共有词545首(其中包括大曲5调,5套20首)。
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里说: “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
后记 我这一生大概是注定要与词结下不解之缘的。自从小时候接触到词就着了迷,读背宋词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大学时代热衷于填词,毕业之后又主讲诗词和研究词学。所以,用十年工夫历尽干辛万苦磨就了这部《中国词史》上、下卷,也感到无怨无悔了。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贤妻林丽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操持家务。为孩子的升学、谋职、出国留学奔波,为维持不胜负荷的家庭开支外出兼课,默默地解决着所有的难题和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排除一切干扰支持我。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第一:个建议我写《词史》,并在繁重的教学、家务之余挤出时间,从我杂乱如麻的教学笔记中整理出《词史》上卷的初坯,逼我上阵。总之,她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已故恩师黄寿祺教授生前为此书也不辞辛劳,不管是出差路过厦门或平时来信,总先询问写作情况,在紧张的教务和著述工作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解惑答疑,替我审订初稿,核对引文出处。上卷出版后,他还细加勘误。甚至临终弥留之际在病榻旁,恩师还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词史》写完!”殷殷之厚望,令我刻骨铭心!夏承焘先生闻知我的《词史》上卷已写成,喜出望外,不顾年老体弱卧病,勉力挥毫给我写信:“来信奉悉。词史之作,乃千秋大业,今成于阁下之手,闻之欣慰。承焘往年亦曾发宏愿,拟撰词史,终因碌碌,未克勇成。兹遵命书就‘词史’二字,为书名题字。”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