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33321901/9787533321901
条形码:97875333219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唐代文学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最受关注的重要一环,唐诗又是这一环中最具标志性的亮点。《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在借鉴前贤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唐诗透视诗歌与其相关艺术门类——书画的联系,较全面地展现唐代诗人群体与绘画及书法领域主创者的互动关系,诗歌与书画共同的艺术表现范畴及共同的理论追求,较完整地展示唐代文学与艺术的风貌,发掘唐诗与其他艺术的文化精神特征。
作者简介 兰翠,女,1963年出生。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陈贻掀教授学习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对古典诗歌情景的再审视》、《论盛唐田园诗人心态的转换》、《论唐代咏物诗与士人生活风尚》、《从唐代墓碑文看士女风尚及社会教化》等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摘录或全文转载。现已独立出版专著《唐诗题材与文化》、编著《唐人律诗选评》,主编及参编《大学美育文学卷》、《大学语文新编》、《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等著作8部。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三项,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一次。
编辑推荐 《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由齐鲁书社出版。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唐代诗人与画家的交往
第一节 初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一、宫廷诸侯王画家
二、宫廷御用画师
三、薛稷的交游
第二节 盛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一、杜甫与王维
二、杜甫与郑虔
三、杜甫与曹霸
四、杜甫与王宰、韦偃
五、张诬与李颀
六、张诬与王维
七、刘方平与皇甫冉
第三节 中晚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一、顾况的交游
二、梁广、道芬的交游
三、毕宏的交游
第四节 诗人与画家交流的特点
一、诗人品画的特殊眼光
二、诗人品画的其他方式
第二章 唐代绘画内容
第一节 唐代人物画
一、君臣画像
二、道释人物画
三、绮罗人物画
第二节 唐代写物画
一、花鸟画
二、鞍马畜兽画
第三节 唐代山水画
一、二李山水画
二、王维山水画
三、“诗中有画”的语境
四、张璨山水画
第三章 唐代人物诗
第一节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
一、怀春浪漫的少女群像
二、寂寞悲苦的思妇群像
三、争宠怨叹的宫女群像
第二节 唐诗中的游侠形象
一、唐代游侠的特点
二、游侠盛行的原因
第三节 唐诗中的士人形象
一、狂傲不羁的士人
二、风流儒雅的士人
三、借酒逞才的士人
第四章 唐代咏物诗
第一节 马的文化精神
一、马的文化传统
二、唐代帝王对马的喜好
三、诗人笔下的画马
四、骏马的文化意义
五、瘦马的文化意义
六、胡马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鹰的文化精神
一、鹰的文化传统
二、唐人蓄养苍鹰的时尚
三、诗人的畋猎生活
四、苍鹰的搏击精神
第三节 松的文化精神
一、松的文化传统
二、初盛唐人的咏松特点
三、中晚唐人咏画松的热忱
四、中晚唐人对松的精神寄托
第五章 唐代山水诗
第一节 雄奇险峻的山水诗
一、以泰山、黄河为代表的雄奇山水
二、险峻峭拔的巴蜀山水
三、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
四、雄奇险峻的山水诗产生原因
第二节 清新闲淡的山水诗
一、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闲淡清雅
二、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的清冷苍凉
第三节 题咏画中山水
一、唐代山水画的范景特点
二、以畅情为目的的赏画风尚
第六章 唐代画论与诗论的交融
第一节 诗歌与绘画的教化功能
一、唐前诗教的传统
二、唐人的诗教主张
三、唐代重教化的画论
第二节 诗歌与绘画的愉悦功能
一、绘画愉神的理论
二、诗歌畅情的理论
第三节 神与物化的艺术创作规律
一、唐人关于诗歌创作心物关系的认识
二、唐人关于绘画心物关系的认识
第四节 崇尚真实的艺术追求
一、唐代绘画崇尚逼真
二、唐诗创作崇尚真实自然
第七章 唐代诗人与书法家的交往
第一节 唐代善书的诗人
一、初唐善书的诗人
二、盛唐善书的诗人
三、中晚唐善书的诗人
第二节 唐代诗人与书法家的交往
一、薛曜、薛稷与诗人的交往
二、李邕与诗人的交往
三、张旭与诗人的交往
四、颜真卿与诗人的交往
五、怀素与诗人的交往
六、柳公权与诗人的交往
第八章 唐代论书诗
第一节 初盛唐论书诗
一、以杜甫为代表的论书诗
二、“书贵瘦硬方通神”
第二节 中晚唐论书诗
一、对怀素书法的热评
二、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论书诗唱和
第三节 唐代书法兴盛原因
一、帝王嗜好与倡导
二、科举制度的保障
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可谓李白一生的肖像。李白也以这种风度来自诩,如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称自己为“楚狂人”: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在《夏日山中》中又对自己狂放的生活有具体描绘: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这些士人形象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仅相貌特异,才华出众,更主要的是能够任随自己的狂傲性情,不为一时的落魄困穷哀叹,畅快适意地挥洒着自己的人生。
盛唐诗中出现刻画富有个性的士人形象这一趋尚,首先是武后统治以来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所致。唐代以前,诗歌中多见女子形象,把女子作为审美对象,详尽地描绘她们的长相、服饰与装扮,是男性诗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到南朝时,女子与其他物象一道为诗人所玩咏,甚至是很普遍的现象。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对此种趋尚一针见血地分析说:“从作者的心态言之,这是一种感情满足方式。他们咏美人、咏少姬、咏新婚、咏妓、咏美人治妆、咏内人昼寝等等,就如同他们咏树名、咏鸟名、咏草名、咏风、咏雪、咏竹、咏床一样,只是一种消遣。”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典诗歌中的女子越是被描写得妖艳妩媚,越是女性的悲哀。这一趋尚是我国封建时代长期以来深刻的男尊女卑不平等观念的反映。源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诗人们在互赠酬答的诗中,面对着他们的同性,也不可能从形貌体态上去着意地花费笔墨,以免落得亵渎和不敬的嫌隙。
然而,这一观念到唐代则逐步有所改变。唐兴以来,随着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经济上奠定的雄厚基础,士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初唐的重臣多为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逐鹿中原的开国元勋,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就是因此荣获显宦的。而大量起用寒庶地主出身的士子,则是从武则天开始的。
后记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能激发当代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豪情的时代,唐代的文化与艺术也是最能吸引当代人去努力探索的对象。在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作为引领时代文化精神的士人阶层,有过怎样的浪漫和激情,有过何等的清高和风雅,又有过多么笃诚的友谊,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最能代表唐人文化艺术高度成就的诗歌、绘画、书法艺术中捕捉到线索和踪迹。因此,在唐代文学研究的这片热土中,选择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角度,即以题咏品评书画的诗歌为对象,研究探索它们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文化精神,就成为笔者尝试的念想。
然而,正式进入课题的研究过程后才发现,以自己浅陋的学识和有限的时间,要达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因为本书不仅要大量占有唐代诗歌的文本材料,还要对唐代的绘画、书法艺术成就有全面的掌握,做到跨学科的融通,此为一难;要从大量文献材料中总结出比较宏通的理论,展示唐代诗书画体现的文化精神,此为二难;要排除无尽无头的行政事务的烦扰,时常将思路保持在研究的境界中,此其三难。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老老实实地下笨功夫,力求以翔实的资料,扎实的立论,完成这一工作。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它真诚地等待着读者的批评,并接受时间的检验。
这本小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将此研究内容立项,这使笔者有较强烈的紧迫感,能在预定时间内结题。同时,还要深挚感谢齐鲁书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本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增色不少。谨此,我将铭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