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64118407/9787564118402
条形码:97875641184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戏台建筑》重点探讨戏台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关注影响这一过程的相关因素。第一章指出戏台建筑的两个基本特征: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继而分析影响戏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关于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讨论。戏台形成于宋金时期(时称舞亭、乐楼等),第二章是对该时期相关文献的分析,同时对之前的演剧场所也加以回顾。第三章是对金元舞亭的考察,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对其形制、台基、柱、墙、大额、斗棋、梁架等元素逐一讨论。第四章探讨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四种发展趋势。第五章考察几种特殊的戏台,包括皇宫大戏楼、茶园剧场、“斗台”与“并台”、院外戏台等。
第六章是对戏台建筑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总结,分别讨论了戏台的平面、屋顶、粱架与斗棋、装饰以及观演环境等诸项因素的变化历程。第七章是戏台测绘案例。第八章是古剧场声学的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罗德胤,1973年生,2003年获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从事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蔚县古堡》(2007)、《南北雨瓷村》(2008)、《仙霞古道》(2009)、《清湖码头》(2009)、《峡口古镇》(2009)、《廿八都古镇》(2009),译著有《建筑的故事》(2003)。
编辑推荐 《中国古戏台建筑》是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依附于祠庙的华丽建筑
戏曲表演
观众
传统建筑特点
戏台所处之建筑环境
地方建筑风格
第二章 从“搭台观戏”到“搭台唱戏”
关于戏台的界定
从“搭台观戏”到“搭台唱戏”
从临时“乐棚”到固定“舞亭”
第三章 金元舞亭
形制
山花向前之形式探讨
台基
柱
墙
大额
大额上之斗棋与梁架
四种结构方式
舞亭与戏曲发展
第四章 明清戏台的四个发展趋向
亭式戏台
集中式戏台
分离式戏台
依附式戏台
戏台与戏曲
第五章 几种特殊的戏台
皇宫大戏楼
茶园剧场
“斗台”与“并台”
院外剧场
第六章 戏台建筑之演变轨迹
平面形式
屋顶
梁架与斗
台口框
表演台高度与层数
戏台的装饰
观演环境
第七章 戏台测绘实例
福建浦城县观前村叶氏宗祠戏台
广西富川县凤溪村七星庙
广西昭平市黄姚镇宝珠观戏台
广西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水口灵祠戏台
广西富川县富阳镇关岳庙戏台
广西恭城县湖南会馆戏台
广西钟山县两安乡莲花村龙归庵戏台
河北蔚县宋家庄村口戏台
河北张家口市堡子里财神庙戏台
河北张家口市堡子里大庙寺戏台
江西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程氏宗祠戏台
江西乐平市车溪村敦本堂戏台
山西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山西介休市洪山镇源神庙戏台
山西介休市后土庙戏台
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天官庙戏台
山西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戏台
山西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
山西翼城县西贺水村戏台
山西翼城县中贺水村泰岱庙戏台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冶底村岱庙戏台
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庙戏台
四川成都市洛带镇川北会馆戏台
四川成都市洛带镇广东会馆戏台
四川成都市洛带镇江西会馆
浙江江山市三卿口窑村黄氏宗祠戏台
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江西会馆
浙江宁海县岙胡村胡氏宗祠戏台
浙江绍兴市安城村大庙戏台
浙江绍兴市舜皇庙戏台
浙江绍兴市土谷祠戏台
浙江嵊州市城隍庙戏台
浙江嵊州市崇仁镇玉山公祠戏台
浙江嵊州市施家岙村施氏宗祠戏台
浙江宁海县强蛟镇下浦村魏氏宗祠戏台
第八章 古剧场声学分析
声压级分布
混响时间
脉冲响应
参考文献
附录1 金元舞亭之基本尺寸
附录2 明代以前古建筑明间跨度及柱高实测数据表
附录3 齐如山关于中国古代剧场之论述
附录4 乐平市农村传统戏台统计表
后记
……
序言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名,重金请来歌星、影星,面对广场上万千观众,一展歌喉,台上一呼台下百应,把一个千年传统“搭台唱戏”演绎得淋漓尽致,尽显中国传统戏台演出的特点:平常另有用途的平坦场地,高出地坪搭起的台子,为了某种目的(往日的酬神祭祀、节日喜庆,今日的宣传城市、招商引资),由主办者出钱请戏班子,观众无需出钱——这一点,80年前齐如山在《中国剧之组织》一书中就已指出“观剧者不用出资”。可见,尽管时代变了,戏台演出的传统方式依然在中国大地上传承。
罗德胤从硕士论文开始,又经博士论文研究和留校任教做乡土建筑调查,多年来进行中国古戏台的研究,实地调研了众多中国古戏台建筑遗存,足迹遍及大陆各省,查阅了大量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历时逾十年,完成了这本学术专著。
对于中国古戏台,已有一些学者(但为数不多)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有从戏剧史进行研究(如冯俊杰),有从建筑声学进行研究(如王季卿),亦有综合性研究(如廖奔、车文明)。而罗德胤具有建筑学与建筑历史的背景和古建测绘与乡土建筑调查的多年实践,加之他喜好旅行和摄影(他读研究生时曾独自一人,经由晋中、陕北、关中、陇东、青海到西藏,直至珠峰脚下)。使他的研究和这本著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名“中国古戏台建筑”,实有两种解读:一是“中国古戏台建筑(的)研究”,即把中国古戏台当作一种建筑类型(犹如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住宅建筑)进行研究;二是“中国古戏台(的)建筑研究”,即对中国古戏台从建筑学的角度以相应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书的内容看,既有前者又有后者,但以后者为主。这正是该书的特点。书中对中国古戏台的形制、形式、组分、架构、装饰等的沿革与金元明清历代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其发展的社会和戏曲因素与建筑动因进行了研究,对众多的古戏台实例进行了测绘,并在书中提供了6个省35个实例的测绘图,这既是本书研究的佐证。也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书中不少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中国古代看戏从“从上向下观”到“从下往上观”的演变,山花向前形式的探讨,戏台架构和斗拱形式的发展演变,“八字壁”的声学功效等。图文并茂与尺寸的提供也反映了建筑学研究的特点。
文摘 插图:

到宋金元时期,从“惟有露台阙焉”、“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等神庙碑文所记来看.露台或舞亭已经成为当时许多神庙必备的建筑之一。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清代广大的农村地区,戏台分布极为广泛,达到“村村有戏台”的程度,而这些农村戏台几乎毫无例外都依附于神庙或祠堂。
六朝和隋唐时期佛寺内的“戏场”演戏(此时戏曲尚未成熟,演的是“百戏”之类的节目),是佛寺演奏梵乐功能的延伸,也是僧侣们为了宣传佛法、吸引更多信徒而采取的“本土化”措施。而宋代以后神庙内的戏台演戏,则是祭祀目的的外延,也是乡民们用来“酬神”(同时也“娱人”)的手段。这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对于以“人”为主体的观众的娱乐作用是共通的。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演戏的娱乐作用得到强化,而祭祀功能则在一定的场合下逐渐减弱,这最终导致瓦舍勾栏和茶园剧场的产生。瓦舍勾栏已无实物留存,相关文献又语焉不详。其建筑形制已难以被确切了解。不过,根据廖奔的考证(参见《中国古代剧场史》“勾栏演剧”一章),勾栏剧场也“借鉴了神庙剧场的一些特点,例如设立戏台和神楼”、可见戏台对宗教建筑的依附性在瓦舍勾栏中多少得到一些体现。相比之下,茶园剧场在这方面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茶园剧场的格局就如同将戏台所在的神庙院落盖上屋顶,使之变为完全室内的剧场。在早期的茶园剧场内,正对戏台的二楼看台(被称作“正楼”)是不允许观众停留的,这和神庙剧场内戏台所正对的“正殿”专属于神祗如出一辙。
清代皇宫内的戏台已完全摆脱祭祀的功能,成为纯粹服务于戏曲表演的建筑。这是戏台建筑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不管是高达三层的大戏楼.还是一层或两层的中型戏台,抑或是跻身于斗室的小型室内戏台,都不过是庭院式神庙剧场在皇宫内不同尺度下的翻版,只是将“正殿”内的神灵换成了人间地位最尊贵的皇室成员而已。可以说,戏台的依附性特征在清官戏台上依然得到折射。
中国古戏台的华丽与依附性特征,是在其自身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造就的。这其中,有多种因素起到了程度不同的作用,笔者以为,比较重要的有戏曲表演、观众、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戏台所处之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因素。
后记 本书从开始写作到正式出版,前后历经十年。
十年前,导师秦佑国先生选择中国古戏台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后来博士论文又继续以此为题),是为了给我一块“敲门砖”。我需要这块“敲门砖”,是因为作为一名建筑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我却想在毕业后从事一项属于建筑历史专业的工作——乡土建筑研究。
秦先生以建筑声学起家。建筑声学是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戏台也属于剧场的学科范畴。我以中国古戏台为题,正可兼顾导师(以及我本人)的专业和我将来的职业。当然,这个选择必须以秦先生的宽容大度和远见卓识为前提。不宽宏,必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无见识,则不敢指导跨领域写论文。
着手调查并阅读相关文献之后,我才发现,戏曲史界的学者们关于古戏台的研究其实已经有相当深厚的基础。除了《中国戏曲志》各省分卷里收集的大量古戏台信息外,廖奔先生的《中国古代剧场史》(1997)、车文明先生的《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2001)和冯俊杰先生的《戏剧与考古》(2002)、《山西戏曲碑刻辑考》(2002),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原创性,成为我不得不时常翻阅查找的几部“工具书”式著作’。冯、车二位先生,还为我的三次实地考察提供了极好的咨询和帮助,我们因此成为志趣相投的忘年交。直到今天,我都将二位先生视为我的“非正式老师”。
廖奔先生原本受邀当我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可惜因为“SARS风暴”,使得包括清华园在内的北京所有高校都实行隔离政策,校内人员不得出外,校外人员不得入内。论文答辩的评委,也改为全部由本校教师担当,所以我无缘与廖先生见面,至今是个遗憾。廖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信息量大,逻辑性强,我很是爱读。
在博士论文的最后阶段,除了导师秦先生给予修改意见外,我还得到楼庆西先生、郭黛妲先生和王贵祥先生的指导建议。楼庆西先生为第一章“前言”部分提出的结构调整和观点提炼意见,使论文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