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本草纲目(插图本)

发布时间: 2010-02-11 09:02:30 作者:

 本草纲目(插图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社
页码:5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759666X/9787807596660
条形码:97878075966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插图本)》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在版本上正本溯源,采用最权威的版本加以校对,以避免讹误。而且,为了贴近大众生活实际,减少读者的阅读压力,我们对原书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工作。原书“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多少包含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内容,这些方面《本草纲目(插图本)》基本予以取缔。因为古今环境的差异,原书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用,如雨水、田中泥、古文钱之类,我们也予以删除。接着,我们又对这些精要条目的文字进行剪辑。我们摈弃了一些晦涩繁杂的旁征博引,使各条目言简意赅,让读者既能把握重点内容,又不至于因满目的文字而费神。《本草纲目(插图本)》最终保留了最贴近大众生活的14种常见病症、约380种单药。《本草纲目(插图本)》药物名讳、专业用语极多,包含大量生僻字,我们均查阅字典予以注音,并在文中反复标注,以此加深读者的印象,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为使读者对《本草纲目(插图本)》所记药物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本草纲目(插图本)》还选配了五百多幅准确逼真的手绘画,方便读者按图索骥。书中还配有少量明代《御制本草品会精要》的插图和实物图片,亦可增强读者的辨识能力。
媒体推荐 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命医书,实该物理。
  ——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
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药书,它为我国中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著名医药学家薛克翘
编辑推荐 生僻字读音的重复标注,解除读者阅查之苦。五百多幅准确逼真的插画,方便读者按图索骥。药物的精选,贴近读者的生活。中央电视台重磅推荐,国学经典再品读,易读易懂新体验。累计销量突破300万。中央电视台重磅推荐,国学经典再品读,易读易懂新体验。累计销量突破300万。“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毛佩琦教授作序并特别推荐低廉的价位,让《本草纲目(插图本)》成为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的四库全书。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第一卷序例
四时用药例
服药食忌
饮食禁忌
第二卷主治
诸风
伤寒热病
诸气
脾胃
诸肿
脚气
咳嗽
虚损
痔漏
腰痛
痛风
咽喉
妇人经水
小儿初生诸病
第三卷水火土部
冬霜
腊雪
井泉水
温汤
盐胆水
生熟汤
浆水
桑柴火
炭火
艾火
火针
赤土
黄土
乌爹泥

第四卷金石部
珊瑚
紫石英
丹砂
雄黄
石膏
五色石脂
石钟乳
石炭
石灰
石胆
砒石
食盐
卤碱
硝石
硼砂
石硫黄
矾石
第五卷草部
甘草
黄耆
人参
沙参
桔梗
黄精
葳蕤
知母
肉苁蓉
赤箭、天麻

狗脊
巴戟天
远志
淫羊藿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草
三七
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藓
延胡素
贝母
石蒜
龙胆
细辛
白薇
白前
朱砂根
当归
芎劳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山柰
高良姜
豆蔻
缩砂密
益智子
荜茇
肉豆蔻
补骨脂
姜黄
郁金
蓬莪术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兰草
泽兰
马兰
香薷
薄荷



茵陈蒿
茺蔚
夏枯草
鸡冠
番红花
大蓟、小蓟
续断
漏芦
大青
葫芦巴
天名精
麻黄
木贼
灯心草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龙葵
酸浆
败酱
迎春花
鼠曲草
决明
地肤
王不留行
车前
鳢肠

水蓼
虎杖
蒺藜
海金沙
半边莲
蓖麻
附子
乌头
虎掌、天南星
半夏
凤仙
曼陀罗花
海芋
菟丝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蛇莓
使君子
木鳖子
马兜铃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萎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薜
菝葜
土茯苓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络石
忍冬
泽泻
酸模
龙舌草
菖蒲
水萍
海藻
海带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石胡荽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石蕊
卷柏
第六卷谷部
第七卷菜部
第八卷果部
第九卷木部
第十卷虫部
第十一卷鳞部
第十二卷介部
第十三卷禽部
第十四卷兽部
第十五卷人部
……
序言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
文摘 插图: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男妇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以浸酒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方》)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劳。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去风劳。(《千金》)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