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发布时间: 2010-02-11 09:12:36 作者: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563330828
条形码:97875633308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讲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无疑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不少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至20世纪末,它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股强劲而令人瞩目的潮流。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思潮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现实途径。作者认为,萨顿首倡“科学人文主义”即标志着科学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波兰尼、马斯洛以及后现代科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深化和发展了相关的理论。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一思潮的重视是很不够的,更谈不上对其给予充分的批判与借鉴,国内对于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处于十分粗浅的状态。因此,使科学人文主义的历史现状及其优劣得失清楚地呈现出来,对于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理论探讨乃至实践,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奠基工程,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在叙述了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对科学人文主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深入研究,梳理出了这一思潮的来龙去脉,对之予以客观、全面、系统的评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对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等予以了论证,并证明两者内在统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本书表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或统一不是一方同化于另一方,而是人类现实相互作用下的整合过程。本书最后部分给出了自己的结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然而,这一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观念上,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实践才能最终达到。
作者简介 黄瑞雄,男,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广西贵港市。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认识论研究。曾与他人合作并担任副主编出版著作两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编辑推荐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一、时代的难题与使命
二、若干相关概念
第一章 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
一、两种科学代表人物的分裂对立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对立
三、科学与人文分裂对立的实质
四、科学与人文分裂对立的后果
第二章 科学与人文分裂对立的根源
一、传统科学观的消极影响
二、人类知识划分的简单化与绝对
三、科学主义的僭妄
四、科学的非人性化发展
五、科学成果的滥用
第三章 萨顿的理想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兴起
一、对科学发展及其应用非人性化的分析批判
二、“人性的”科学观与“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三、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途径
四、科学人文主义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
第四章 波兰尼对科学人文主义的深化
一、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
二、“个人知识”和“意会认知”
三、意会认知的具体运行机制——“内居”
四、波兰尼指认的“两种文化”的桥梁
五、对“内居”途径的评析
第五章 马斯洛对科学人文主义的初步实践
一、对传统机械论科学观的批判
二、“存在心理学”和“存在认知”
三、“存在认知”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四、“症候群方法论”
五、对“存在心理学”途径的评述
第六章 科学人文主义的逆向途径——罗蒂的科学观以及科学向人文的归化
一、对科学客观性及合理性传统观念的批判
二、以“亲和性”取代“客观性”的后现代科学观
三、科学向人文的归化
……
第七章 费耶阿本德对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消解
第八章 大卫格里芬与科学人文主义的复归
第九章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可能性
第十章 科学与人文主义
第十一章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途径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这是黄瑞雄同志的关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一部学术专著。
在这世纪之交,人们更加关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人的活动的本质是创造。要创造,就需要知识。知识也是一种文化。人类的知识文化可分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类。科技文化本质上是关于物的文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天然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造物。、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天然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工程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发明制造人造物方法。人文文化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文化,是人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
人类要创造,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发挥物盼作用。人类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人与物的统一。不与物质资源、一物质工具结合的人,就不是完整的人、真正的人,也就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而所有物质工具又是人制造、使用和控制的。劳动使猿变成了人,劳动就是人的主体性与物的工具性的结合。没有人就没有人造物,没有人造物也就没有人。人只有在自身与物的统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本身就是人与物的统一。
文摘 科学作为人为和为人的事业,无论如何摆脱不了人性因素,正如人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无论是科学的起因,还是科学研究的过程,都离不开个人的兴趣、热情、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离不开个人的信心和技巧。波兰尼指出:“科学通过科学家的技能而得到运用。正是通过科学家的技能运用,才形成科学知识。因此,我们通过研究技能的结构可以了解科学家的个人参与的本质。”⑥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纵令使用高度自动的记录仪,我们也无法排除可能影响一连串读数的个人偏见。”“没有一门科学能够预测观察到事实,除非科学家怀着信心去依赖一种技巧,即凭借训练有素的眼、耳以及触觉上的精妙,去确定科学的明示预测是否与实际的感觉经验相符合。”波兰尼断言:“知识的取得,甚至于‘科学的知识’的取得,一步步都需要个人的意会的估计和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犯禁”,要对传统科学观予以彻底的翻转,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塑造知识时的贡献加以考虑,并人知识的观念之中,彻底地以一种个人知识的概念代替时下流行的、超然的、观察的理想。质言之,就是要变革科学观,不仅要承认主体性或日主观因素,而且,要更进一步地承认,包括科学在内的“知识的形成取决于认知者的个体活动”。科学是人的,特别是个人的。波兰尼因此将自己最重要的论著以《个人知识》,马斯洛称这是一部伟大著作,它作为在科学领域的反映,很好地阐述了新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后记 拙著是在数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写作而成。在此研究过程中,我曾把各阶段的成果撰写成文,投到《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得到这些刊物编辑们的热情支持,及时刊用了这些文章,尔后又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有关专题转录,这为取得同行们的关注和讨论,使我在写作过程中得以参考,并进一步完善有关章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特对上述编辑和同行们表示衷心感谢。南京大学林德宏、张一兵和张建军三位教授曾在本书写作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蔡仲和从丛老师在查阅中外文文献方面也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林德宏先生及其家人对我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感谢我的学术启蒙人——我的硕士导师周业昌教授近十年来的精心培养;感谢我所有的老师、挚友多年来对我无私的帮助;感谢我的妻子罗永莉女士以及其余家人多年来对我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无暇他顾的理解和为我所做出的一切。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