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慢养才能育“大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

发布时间: 2010-02-11 09:21:17 作者:

 慢养才能育“大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心理胚胎期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802038286/9787802038288
条形码:97878020382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沧浪文化

内容简介 《慢养才能育“大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心理胚胎期》倡导慢养的理念,涉及孩子的启蒙教育、个性形成、习惯培养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如何改进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为父母提供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并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做支撑,针对具体案例都有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慢养才能育“大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心理胚胎期》会带你进入“慢”的教育-隋境中,让你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放到十年、二十年后去看,那么教育孩子就不致操之过急,就会有一种轻松的心态。现在的很多烦恼,也是可以免去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应该是我们做父母最看重的事情;而不是看待孩子一时的排名。一时的分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我们要等待孩子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温情的理解、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同时要具备耐心、乐观的重要品质。“慢养”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以从容应对高压态势造成的粗暴冷酷、以沉稳对峙急功近利的肤浅、以智慧瓦解手忙脚乱的自作聪明。我们只有不断地向自我的内心提醒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才可能在周围种种聒噪声之外去寻求教育者应该有的平静、忍耐、诚恳。
让我们放慢教育的脚步,慢慢感受教育,学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编辑推荐 《慢养才能育“大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心理胚胎期》由“腾讯儿童”特别推荐。孩子每一岁都有每一岁的意义,家长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不能超载,否则,不光是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可言,孩子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慢慢来完成。正像树木一样,年龄越是细密,成材越是名贵。
水有多深,鱼有多大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养,意味着父母要有教育的长远眼光: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急于为孩子塑形,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给孩子成长的压力。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知识面会比较广。如果家庭引导得法,孩子在行为和认知上都有较好的发展。但是,早教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不能因为望子成龙心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考虑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把早教变成了拔苗助长。此外,早教并不等于智力开发.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宜的早教要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很多父母其实也不愿意给孩子加压。他们也希望孩子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又让这些父母不能释然。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成长的后劲,帮他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慢养不追求一时的效果,它着重的并不是孩子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养育儿女的过程就是孩子社会性胚胎的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和孩子在母体内的孕育过程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但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的是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成体系,自成序列。不同的是前者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体系之内,是一个完整的、有形的体系;而后者则是一个无形的、开放的、跟外界互动的体系。
就是因为无形、开放、互动,使我们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丧失目标,陷入混乱,尤其容易被时代思潮的特点所左右。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给孩子造成一个坚强的心理外壳,就能给孩子以充分的保护、缓冲空间,让这个过程按照所有的生命成长体系的规律完成自己的生长期,生长期越长、越从容,对孩子性格的定型、完整越有利。
目录
第一章 好孩子是“磨”出来的——培养孩子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慢下来才能浸润心灵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工程
慢养需要支持与包容
教育也需要等待时机
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
不要急于取得教育成果
父母不能为孩子预约成功
教育只怕停,不怕慢

第二章 早教不当易伤根——启蒙教育慢慢来才稳妥
“天才计划”逼疯了孩子
早教不当易引发孩子学习障碍
早教不等于早读书
过早学习外语也有弊端
让孩子自由地涂鸦
耐心收集孩子的一点点进步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别急于让孩子当明星

第三章 别急于为孩子“塑形”——先发现孩子的优势再去重点培养
教育要从观察开始
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
检视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否正确
如何在早期发现孩子的特长
不要教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第四章 把孩子当成孩子——别用成人的思维认知方式来对待孩子
太阳可以是蓝色的
让孩子理解你,你要先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当下的快乐
“多动症”可能是大人的错误结论
别用指令控制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是平等的
勿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实践
孩子的事可以自己决定
以成长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摒弃专制,保护孩子的判断力

第五章 教育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过早为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适当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不要粗暴地对待说谎的孩子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对问题孩子要有耐心
控制住愤怒的情绪
呵护那一点点光
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

第六章 沟通需要一个过程——多用一点时间和耐心与孩子交流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对孩子问“为什么”不要不耐烦
讨论比训斥更有说服力
尝试多渠道与孩子沟通
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
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
要赞美先要找到赞美点
不要急于指责孩子
等孩子说完父母再说
和孩子说话,应该慎重选择词句

第七章 学习没有速成班——恨铁不成钢让孩子更讨厌学习
“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激发兴趣,让孩子自觉爱上学习
不要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
多鼓励,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渴望孩子成绩好,但不向他要分数
别让孩子的学习“超载”
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下工夫矫正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的毛病

第八章 一步一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赏罚一定要分明
为孩子立规则
严字当头,反复训练
置之不理的妙用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父母重在以身立教

第九章 学会等待孩子成长——给孩子自己领悟人生的时间
挫折教育:不要急于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
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成功心态
健康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做孩子忠实的观众
培养孩子的内省智能

第十章 做父母也需要接受考核——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父母需要不断提高爱的质量
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能向孩子学习的父母最优秀
教好孩子不用刻意“管”
学会开家长会
……
序言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台湾卡内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曾提出“慢养”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非常受推崇而且颇具新意的教育理念。与那些倡导立竿见影式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慢养更赞同“孩子是慢慢养大的”。
慢养,意味着父母要有教育的长远眼光: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急于为孩子塑形,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给孩子成长的压力。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知识面会比较广。如果家庭引导得法,孩子在行为和认知上都有较好的发展。但是,早教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不能因为望子成龙心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考虑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把早教变成了拔苗助长。此外,早教并不等于智力开发,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宜的早教要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孩子每一岁都有每一岁的意义,家长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不能超载,否则,不光是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可言,孩子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时间逐步完成。
很多父母其实也不愿意给孩子加压,他们也希望孩子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又让这些父母不能释然。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成长的后劲,帮他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慢养不追求一时的方法,即使输在了起跑点上,但父母和孩子一起赢在了人生的终点,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孩子需要慢慢地养,父母也需要慢慢地成长、学习,这也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父母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学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包容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学会等待,享受过程。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可能一天就把孩子教育好,只有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去培养,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本书倡导慢养的理念,涉及孩子的启蒙教育、个性形成、习惯培养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如何改进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为父母提供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并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支撑,针对具体案例都有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本书会带你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让你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放到10年、20年后去看,那么教育孩子就不致操之过急,就会有一种轻松的心态。现在的很多烦恼,也是可以免去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应该是我们做父母最看重的事情;而不是只看孩子一时的排名、一时的分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我们要等待孩子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温情的理解、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同时要具备耐心、乐观的重要品质。“慢养”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以从容应对高压态势造就的粗暴冷酷、以沉稳对峙急功近利的肤浅、以智慧瓦解手忙脚乱的自作聪明。只有不断地向自我提醒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才可能在周围种种聒噪声之外去寻求教育者应该有的平静、忍耐、诚恳。
让我们放慢教育的脚步,慢慢感受教育,学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文摘 第一章好孩子是“磨”出来的——培养孩子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慢下来才能浸润心灵
教育是心与心的触摸和碰撞,是心灵的深刻交流,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这种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不是瞬间爆发的,是在漫长的教育岁月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一点一滴地慢慢浸润、感化而成的。也就是说,教育需要回归到心灵深处,需要慢下来,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样,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好孩子。
著名作家冰心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种慢教育。父亲谢葆璋非常爱女儿,却从来没有强迫她学什么东西,也没有刻意去教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谢葆璋的教育非常生活化,比如,他经常带着女儿在筑于半山腰屋子的走廊上眺望大海。小冰心的心每次都被辽阔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动。冰心后来说:“我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我看父亲,也看大海,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就像是大海一样宽阔、坦荡,做人就应该那样。”宽容、坦荡的为人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至童年冰心的心灵之中。
看海,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闲适散漫之中,却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漫步自然”的方法正是“慢养”的最好方式之一。让孩子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感受,一枝一叶总会勾起他们以往的经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伤心的,哪怕是一点点也能让他的心灵产生悸动。这样的“慢养”并不要求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东西,它注重的是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和启发,是最终的教育质量。
教育要慢下来,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教育是一个与孩子接触、交流、沟通的过程,需要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这一切,非慢不可能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用心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同时,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样,只有慢,这种感悟和发现才有可能。
孩子的心灵好比自然界的果实,只有经历了充足的阳光和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地成熟,其内在的自然韵味才会芬芳无比。与此类似,“慢养”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而“慢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教育要怎样慢下来,才能浸润孩子心灵?
方法一:等待孩子成长。
现在的父母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所谓有用的一切知识;不懂得教会孩子思考,而是希望孩子记住所有问题的现成、可靠的答案;不想让孩子去尝试错误、自己体会,而是处处提防孩子的“出轨”。这些做法是不利于慢养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是说,父母不要以孩子将来才能达到的能
……
读书人网 >家庭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