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上海邻里

发布时间: 2010-02-11 09:25:43 作者:

 上海邻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404477/9787807404477
条形码:97878074044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8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上海邻里》讲述了:当我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穿行,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年轻的和不年轻的人们,他们在这个变得通俗和现实的城市里,描绘和编织的故事,令我感动。这些故事里有浪漫也有真情,更多的是现实的人生。
作者简介 殷慧芬,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长篇小说《汽车城》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五届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优秀作品大奖,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读书节“我最喜爱的二十本书”之一,并被中央电视台、上海市委宣传部、上影集团联合改编摄制为19集电视连续剧;中篇小说《屋檐下的河流》获第四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奖;《纪念》、《欲望的舞蹈》等大量小说、散文作品获《上海文学》、《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优秀作品奖。
编辑推荐 《上海邻里》是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面对上海里弄,我无法挣扎和逃避。因为这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空间,我们的语言,我们生存的呼吸。
目录
邻里世相
门栅后的母亲
一路平安
分居的女人
写给一个母亲
的士司机
“开口笑”
波波的选择
女孩本色
教徒阿香
桑拿室里的温柔一刀
丈夫的礼物
家长里短
远逝的情书
爱的寓言
天上人间
家里的厨事
母子购书记
疯狂的家具之旅
健身趣忆
家居
眼镜
电话
网上轶事
同时代人
一个普通而成功的女性
我和你一样的平等
古韵已难全
如友如兄洪丕谟
建华印象
军官李泉有
朋友枚的故事
我和《小梅的梦》
欢乐英雄
都是苦孩子
岁月留痕
过去的灯光
油灯、柴火——我与火的交流
妹妹的老照片
一件衬衫
母亲
二姐和父亲的故事
革命路上
曾经走过街头
往日心曲
曾经有过-位老警察
挤车
聚会
走来走去
一个人的河
锦江小街
老屋的故事
家居上海嘉定
墅沟风情
街角
地图上的南翔
白鹭天堂
等待出阁的浏岛
放生桥堍看申窑
英雄长眠地——嘉定革命烈士陵园
白我担白
自我坦露
自恋的独白
现实的天空
我写《屋檐下的河流》
我,自己的车,和《汽车城》
“签约”十二年
我有一本蓝色的笔记本
后记
……
序言 2008年初春,百年外白渡桥即将被拆移维修,上海电视台找我去做一个专题节目。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我?是因为我写过《虹口轶事》、《一个人的河》等等的小说散文中有与苏州河、外白渡桥相关的内容?还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外白渡桥及其周围太熟悉?
专题片播出的时候,其中的一段解说词我听了感慨良久,“这个城市中,很多人是伴着外白渡桥成长的,浪漫的青春、无忧的童年、外白渡桥默默地记载下人们的喜悦和悲伤。苏州河边这个叫做新康里的弄堂,是作家殷慧芬的家,从父母那一代开始,她们就居住在这里。”我听着,少时许多甜的酸的记忆顿时在眼前奔涌,一幕幕纷至沓来,竟不能自已。
以苏州河边这个叫做新康里的弄堂作为背景,我写过许多小说,并获得圈内圈外许多好评。1993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欲望的舞蹈》出版,王安忆专门写了评论,对其中以上海里弄为背景的《仇澜》尤感兴趣:“我所以要特别提到《仇澜》,是要以此说明殷慧芬世界观中的沉重的情感基础,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脱去女作家们常有的悲秋悯日的甜腻的伤感,而具有‘悲哀’这一人生大感觉的内涵。”之后,我的《屋檐下的河流》、《吉庆里》等相继问世,我更是听过她当面鼓励的话。前不久,陈丹燕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也说:“殷慧芬写过很多上海弄堂的故事,她写得非常好”。王安忆和陈丹燕都是我的文友,我很欣赏她们的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
文摘 插图:


门栅后的母亲
是一个雨丝飘飞的黄昏。
我在街边拦出租。每当前方的绿灯打开,车流滚滚而来时,我便满怀希望。但是,似乎约好了似的,几乎所有的出租都按下了载客标志,从我身边疾驶而过。也有空车,前面有豪客似的,一往无前地弃我而去。我想起一个出租司机告诉我的,他说,黄昏时分“落雨”,好比天上“落米”,是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抢米”的时候。“米”是眼下上海人的说法,就是钞票。我还听一个司机说过枪手和刀客的故事,他高度概括地把人和人的关系说成是互相“宰来宰去”。
我明白我是希望渺茫了,抚着零乱的头发,沮丧地转过身。此时雨丝更密了,我茫然四顾,发现有人在对我微笑。
这是一个白发老妇人。她站在一扇半人高的门栅后,朝我招手。我走过去,并不期望她会告诉我一个传奇。在这个遍布枪手和刀客的城市,已经没有侠客了。吸引我的是老人的微笑,它诚恳朴实,在这阴沉的天气里,给人蓦然回首的惊喜和温馨。而且我有点儿好奇。
老人让我站进屋檐下,顿时,门首的墙挡住了斜风冷雨。原来,她是要我来这儿避风的呀。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