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1148240/9787301148242
条形码:97873011482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学者随笔书系
内容简介 《杨振声随笔:第一次爱》精选了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历任北大、清华等校教授,文学院院长杨振声的随笔作品。他的随笔作品独具一格,融合了他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人生感受,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全书共收作品51篇,分成三个栏目,包括:人事沧桑,古今文脉,虚构之什。
作者简介 杨振声(1890-1956),现代文学家、教育家。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读书,参加了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一九二四年回国后,先后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他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时,为“清华学派”的创立做出贡献。抗战胜利后,他主持北京大学的复校工作。他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就开始了创作活动。鲁迅评论他的作品的突出特色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他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先驱者”。
媒体推荐 只有杨今甫(杨振声)说的故事是全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
——学者作家 胡适
今甫(杨振声)身材修长,仪表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谈吐又温文尔雅,不似山东大汉。在“五四”时代的文人中他是佼佼者之一。
——学者作家 梁实秋
(杨振声)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先驱者。
——作家 肖乾
先生娓娓而谈中,多幽默风采,使人如坐春风。他也月旦人物,但不露锋芒,让你自己去思索……先生的艺术修养极深,书法韵味高妙。
——学者 孙昌熙
编辑推荐 《杨振声随笔:第一次爱》:杨振声是创建“清华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也是一位风格独具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各个文艺领域,尤其是他的随笔作品能密切联系现实、直面人生,又不失清丽脱俗、幽默委婉……
目录
人事沧桑
侏儒与痰盂子
圆明园之黄昏
再写圆明园之黄昏
与志摩最后的一别
女子的自立与教育
苏州记游
北平之夜
拜访
批评
被批评
书房的窗子
邻居
拜年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我蹩在时代的后面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刘奎基
回忆“五四”
古今文脉
礼教与艺术
《玉君》自序
中国语言与中国戏剧
《诗经》里面的描写
新文学的将来
迷羊
乞雨
了解与同情之于文艺
情感腼腆
今日中国文学的责任
说实话
说不出
诗歌与图画
诗与近代生活
我们要打开一条生路
传记文学的歧途
“五四”与新文学
从文化观点上回首“五四”
谈谈文学上的民族形式与欧化形式
爱国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文艺
通俗化——从五四新文学的语言说起
虚构之什
渔家
贞女
李松的罪
她为什么忽然发疯了
瑞麦
阿兰的母亲
小妹妹的纳闷
她的第一次爱
济南城上
一封信
荒岛上的故事
黄果
他是一个怪人
……
文摘 圆明园之黄昏
害病也得有害病的资格。假如有人关心你,那你偶然害点小病,倒可以真个享受点清福。院子静悄悄的,屋子也静悄悄的。只有一线阳光从窗隙里穿进,一直射在你窗前的花瓶子上。假若你吃中国药的话,时时还有药香从帘缝钻进,扑到你鼻子里,把满屋子的寂静,添上一笔甜蜜的风味。你心里把什么事都放下,只懒洋洋地斜倚在枕上,默默地看那纸窗上筛着的几枝疏疏的竹影,随着轻风微微地动摇。忽地她跑到你床前,问你想吃什么饭。你在这个时候,大可以利用机会要求平常你想吃她不肯做的菜吃吃。你有这样害病的福气,就使你没病,也可以装出几分病来,既可以骗她的几顿好饭吃,又可以骗到她平常不肯轻易给你的一种温柔。可是,假如没人关心你,只有厨子是你的一家之主,那你顶好是不害病。你病了不吃饭,他乐得少做几顿饭菜;你病了不出门,他乐得少擦几次皮鞋。你与其躺在床上,听他在廊檐下与隔壁的老妈子说笑,反不如硬着心肠一个人跑出去,也许在河边上找到株老柳,可以倚倚,看看那水里的树影和游鱼’也许在山脚上碰到块石头,可以坐坐,望那天边的孤云与断雁。总之,没人关心你,你还躺在床上害病,是要不得的。
我心里这样地想着,我的脚已经走出大门来了。西风吹着成阵的黄叶,在脚下旋绕,眼前已是满郊秋色了。惘惘地过了石桥沿着河边走去,偶一抬头看见十几株岸然挺起的老柏,才知道已走到圆明园的门前。心想,以前总怕荒凉,对于这个历史的所在,总没好好地玩过。现在的心境,正难得个凄凉的处所给它解放解放。于是我就向着那漆雕全落、屋瓦半存的大门走去,门前坐了几个讨饭的花子,在夕阳里解衣捕虱。见人经过,他们也并不抬头睬一眼。我走进大门,只见一片荒草,漫漫地浸在西风残照里面,间或草田里站立个荷锄的农夫,土坡上,下来个看牛的牧子,这里见匹白马,在那儿闲闲地吃草,那里见头黄牛,在那儿舒舒地高卧。不但昔日的宫殿楼台,全变成无边萋萋衰草,就是当年的曲水清塘,也全都变成一片的萧萧芦苇了。你纵想凭吊,也没有一点印痕可寻,一个人只凄凄地在古墟断桥间徘徊着,忽然想起意大利宫来,荒草蔓路之中,不知从哪里走去,恰巧土坡前有个提篮挖菜的小孩子,我走过去问他一声。他领我走上土坡去,向北指着一带颓墙给我看,依稀中犹望见片段的故宫墙壁,屹立在夕阳里面。离开了挖菜小孩子,我沿着生满芦苇的池塘边一条小路走去。四围只听到西风吹得草叶与芦苇瑟瑟作响。又转过几个土山,经过几处曲塘,一路上都望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