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发布时间: 2010-02-11 10:39:27 作者: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517788/9787509517789
条形码:97875095177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内容简介:政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不同农业政策在目标选择、内容、形式与变迁方向上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又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成功的农业政策必须在体系结构上实现均衡和协调。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随着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政治决策的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业政策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政策的内在层次和联系极为复杂,如何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农业政策的不同目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编辑推荐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总论 中国农业政策阶段变化与基本特征
第一章 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章 耕地保护制度
第三章 粮食安全政策
第四章 结构调整政策
第五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第六章 农业税收政策
第七章 农业补贴政策
第八章 价格支持政策
第九章 市场流通政策
第十章 产品贸易政策
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政策
第十二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第十三章 农村金融政策
第十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第十五章 农业资源环境政策
第十六章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结语 近中期中国农业政策演变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是关于中国农业政策框架的成果。它是在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之一——“中国农村改革30年评价与中国农业政策基本框架的发展”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政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不同农业政策在目标选择、内容、形式与变迁方向上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又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成功的农业政策必须在体系结构上实现均衡和协调。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随着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政治决策的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业政策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政策的内在层次和联系极为复杂,如何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农业政策的不同目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实现政策体系的均衡与协调,不少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并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协调、保障和调整农业政策框架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加拿大依靠其卓越的技术和能力,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农业政策框架,使得本国在全世界食品安全、创新与环保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政策框架制定与调整方面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深化中国农业政策基本框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摘 插图:


本阶段时间跨度大体为1978-1984年,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组织,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土地等农业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产品的处置和收益分配完全由集体控制。这种高度集中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解决了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其自身却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平均主义极为突出。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没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成果在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之间进行平调。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由于农业生产作业地域分散、农作物种类分散,对农业生产进行劳动监督的成本极高。实行分配的制度安排,使得劳动者只重视劳动数量,而不注重劳动质量。人民公社的体制制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发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业仍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农民口粮人均在150千克以下,农村有2.5亿人吃不饱饭。全国有近1/4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40元以下。1977年,平均一个大队的公积金不到1万元,买不上一部中型拖拉机,甚至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