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61763514/9787561763513
条形码:97875617635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长江口潮滩重金属环境磁学诊断研究”(No.49871068),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40131020;40001020),江苏省教育厅项目(SK0410186),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开放基金项目“长江下游扬州段水体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环境磁学研究”,横向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等资助下完成的。主要介绍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总量和形态分析、时空分布)、潮滩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潮滩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应用环境磁学手段诊断重金属污染、长江1:3潮滩沉积物PCBs污染以及磁学诊断、评价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最后论述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管理和修复研究。《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对于研究长江口和其他河口海岸带潮滩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长江口潮滩基本情况
1.1 长江口概况
1.1.1 长江口的形态特征
1.1.2 长江口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特征
1.1.3 长江口的发育过程概述
1.2 长江口潮滩形成和分布
1.2.1 潮滩概述
1.2.2 长江口潮滩概述
1.2.3 长江口潮滩特征
1.2.4 长江口潮滩的形成
1.2.5 长江口潮滩的分布
1.3 长江口潮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3.1 潮滩在海岸带中的作用
1.3.2 潮滩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3 长江口潮滩功能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第2章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历史和方法
2.1 国内外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
2.1.1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
2.1.2 韩国和日本的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
2.1.3 我国的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
2.2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历史
2.2.1 长江口潮滩环境重金属背景值
2.2.2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文献构成分析
2.2.3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2.3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方法
2.3.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研究的传统方法
2.3.2 长江口潮滩研究的现代手段
2.3.3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多学科方法
2.3.4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新方法
第3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和形态研究
3.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总量研究
3.1.1 国外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研究
3.1.2 国内其他河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研究
3.1.3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研究
3.1.4 长江口新生沙岛九段沙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分析
3.2 长江口沉积物粒度特征与重金属总量关系分析
3.3 污水排放对潮滩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3.4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第4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不同时空重金属含量分布
4.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不同空间重金属分布
4.1.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平行海岸的重金属分布
4.1.2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垂直海岸重金属分布
4.2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的时间分布规律
4.2.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不同季节重金属变化
4.2.2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历史变化
4.2.3 样芯方法研究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历史变化趋势的局限性
第5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影响
5.1 长江口潮滩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5.1.1 长江口潮滩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其研究意义
5.1.2 潮滩环境重金属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5.2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及植物根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
5.2.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有效性
5.2.2 长江口潮滩植物根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
5.3 长江口潮滩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
……
第6章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来源研究
第7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环境磁学诊断研究
第8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PCBS污染及其环境磁学诊断
第9章 长江口潮滩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
第10章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管理和修复研究
后记
……
文摘 第1章 长江口潮滩基本情况
1.1 长江口概况
1.1.2 长江口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特征
长江口发育于我国海岸带的地质、地貌基础之上。其大地构造属于沉降带地质基础。根据李四光对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李四光,1973),新华夏构造体系在我国东部表现为四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即①大兴安岭—太行山隆起带;②松辽—华北平原沉降带;③胶辽隆起带;④黄海—苏北平原沉降带;⑤浙闽粤隆起带;⑥东海—南海沉降带;⑦台湾隆起带。长江口潮滩位于黄海—苏北平原沉降带上。历史记载,1194~1855年600多年间,黄河曾经由第二沉降带人海,在那里汇同长江来沙,塑造了江苏—上海平原淤泥质海岸。
陈吉余(2000)认为:陆棚区域是泥沙沉积的下垫面,是长江口地貌发育的基础。我国东海岸的陆棚是世界上范围最广的陆棚之一,在长江口南汇嘴纬度上(北纬31°),陆棚宽度达520km。陆棚前缘向大陆坡的转折点约为水面以下90m。陆棚的外带是一个平缓微倾的台面。距离海岸200 km处至陆棚前缘的平均坡度为万分之1.13。长江口形成的古代水下三角洲呈扇形分布,面积约70000km2。三角洲前缘在海面以下50m,平面中心在北纬32°18′。在这个古代三角洲之上,还叠覆着一个近代水下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就在这种地貌基础上形成的。
插图:

后记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长江口潮滩重金属环境磁学诊断研究”(No.49871068),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4031020;40001020),江苏省教育厅项目(SK0410186),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开放基金项目“长江下游扬州段水体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环境磁学研究”,横向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等资助下完成的。主要介绍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总量和形态分析、时空分布)、潮滩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潮滩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应用环境磁学手段诊断重金属污染、长江口潮滩沉积物P("Bs污染以及磁学诊断、评价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最后论述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管理和修复研究。本书对于研究长江口和其他河口海岸带潮滩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教授,他在为人和为学方面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在三年的研究期间和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给予我很多指导。本书中很多研究成果来自俞老师的思想和启发。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国博士,在有关研究实验方案的制定、样品处理以及实验实施等多方面,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健健教授,提供了野外采样等诸多帮助。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安宝博士,为对比分析有关实验数据做了大量工作。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苍字教授提供了崇明岛38m深度沉积物样品。袁兴中博士、叶属峰博士、韩晓非博士、王少平博士等在野外工作中提供了帮助。韩晓非博士还提供了上海市污水排放部分数据。刘水芹、季永兴曾经为书稿配图提供帮助。华东师范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振斌、周菊珍老师等,美国MontclairState大学FengHuan博士,英国I。iverpool大学Andy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曹志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许世远教授、郑祥民教授、吴建平教授、刘敏教授、陈振楼教授、戴雪荣博士、沈铭能老师等,为完成有关研究提供了帮助。扬州大学测试中心及该中心周卫东高工,扬州大学环境学院实验室张键老师、周春红老师等给予实验方面的支持。扬州大学研究生王建和严长安为本书绘制了部分图表。我的研究生钱胜在实验中提供了帮助。我的学生高鹏(现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和教学中给予很多帮助。扬州福临科技农业生态庄园有限公司吕家发(扬州大学研究生)提供了科研合作的机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