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11 11:02:52 作者: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5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2553450/9787532553457
条形码:97875325534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内容简介:歌辞在文化属性上既有音乐文化系统的音乐意义,又有语言文化系统的文学意义。目前,音乐视阈研究者较少关注歌辞在诗歌史上的特殊意义,文学视阈研究者较少关注歌辞文学特性形成的音乐基础和特殊功能。《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将魏晋南北朝“歌辞”置于当时音乐文化建构和具体音乐活动之中进行考察,并由此探讨歌辞的音乐意义和文学意义,较好地解决了文学史和音乐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全书由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建构史论和歌辞文化专题论两部分构成,共八章。前部分重点着眼于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背景的动态的考察,后部分重点考察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生成、消费、传播等基本生存状态。视野开阔,资料详实,立论严谨,史论结合,新见迭出。
作者简介 吴大顺,男,苗族,1968年3月出生,湖南省保靖县人。文学博士,副教授,怀化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990年怀化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工作,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扬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第九届青联委员、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理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l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1项。在《山东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 《求索》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获江苏省20Q6年优秀博士论文。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二
导言
第一章 魏晋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第一节 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魏晋民间俗乐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魏晋宫廷音乐官署的建制与职能
第三节 曹魏西晋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结语

第二章 东晋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第一节 东晋民间音乐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东晋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第三节 侨、土世族文化交流与东晋音乐文化构建
结语

第三章 南朝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第一节 南朝民间音乐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南朝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结语

第四章 北朝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第一节 北朝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北朝宫廷音乐机构及其变迁
第三节 北朝宫廷音乐文化构建
结语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与华胡音乐交流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胡乐人华史实考辨
第二节 华胡音乐交流及其机制
第三节 胡乐人华与文人歌辞创作
结语

第六章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与音乐文化构建
第一节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及其特点
第二节 南朝文人歌辞创作与音乐文化构建
第三节 梁武帝音乐文化活动与梁陈宫体诗
结语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歌辞的演唱与传播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与功能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乐府”与“古诗”交叉关系的生态考察
结语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徒诗观与歌诗观的确立及其文学史意义
结语
附录一《北狄乐》考论
附录二《明君曲》考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吴大顺以我和许建中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再得博士后导师尚永亮教授的指教而完成的一部著作。大顺本来并不打算现在出版,而想继续修改完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他用力最勤的一本学术专著。去年,大顺出版了他的《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这本《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则还置于案头,还在继续修改。我说:“如此修改下去,一辈子也改不完,因为认识总在不断提高,新的资料也在不断地发现,学术研究本来就是没有句号的,先出版吧。”如此,这本书总算面世了。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近年来的专著和论文就有不少,成果不菲。那么,这部著作有何新意呢?我以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富有新意和启迪意义的:
其一,音乐文化与乐府歌辞的关系。
在这方面,本书的贡献之一是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宫廷乐府机构的历史沿革。此前学界有关乐府制度的研究不少,但把魏晋南北朝宫廷乐府建制的历史沿革加以系统梳理的,还不多见。当初指导这篇论文时,要求大顺系统把握魏晋南北朝乐府机构及其音乐活动的历史沿革,以作全文论述的基础,具体论述则未必需要将之和盘托出。
文摘 四、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就研究范围言,本书稿限于魏晋南北朝,重点讨论的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辞生成、发展演进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学术界研究尚不够深人的问题。在对有些问题的源流作出梳理时,为了更加清晰地、系统地说明现象的历史流变、演进,会上溯先秦两汉,下及唐宋。
本书稿使用“歌辞”而不使用“乐府”或“歌诗”,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歌辞”相对“歌诗”、“乐府”是歌唱之辞的最原本、最稳定,也是指称最全面的概念,更接近研究对象的实际内涵。其二,“歌辞”是与“歌曲”相对的概念,其指向是音乐的文本形态,这正符合本书研究的重点和意图,即:音乐文化背景对音乐文本形式演进发展的影响。虽然书稿讨论了很多音乐文化与音乐形式等问题,但最终指向的是歌辞文本形式演进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
因此,本书稿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界定是:
乐府:所有配乐歌唱之辞的总称。其先仅指在乐府音乐机关中合乐演唱的歌辞,后来泛指一切配乐歌唱之辞,最根本的意义在其配乐歌唱。魏晋以后,文人按乐府歌辞拟写之作也称作乐府,是否配乐已不重要了。
歌辞:所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包括先秦歌诗、笙诗、舞诗,汉魏以来的相和歌辞、清商曲辞以及琴曲歌辞、讲唱歌辞、谣辞。从演唱方式上可分为配乐歌辞与徒歌辞两类①。
后记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是我的博士论文。自2005年6月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到现在已经整整4个年头了,虽然曾有过几次修改,但仅仅是在文句上的润饰,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未作大的改动。
手里捧着出版社寄来的校样,犹如端详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心里涌现着万千的思绪与感慨。扬州三年的博士生活也像电影镜头般一次次在脑海中浮现:春天里,虹桥边如烟的垂柳;盛夏里,半塘里弥漫的荷叶,都是那样的清晰可见。扬州三年的求学生涯是艰辛的,也是幸运的。三年的博士学习,使我在学术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业师李昌集教授。承蒙业师不弃,吸纳我成为他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是著名词曲学大师任中敏先生的弟子,在散曲研究方面享誉学术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令学生们感佩不已。在学术上他有一个宏伟的构想,就是建构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在他门下的博士生论文大多是围绕这一构想进行的,我的博士论文题目《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对学生非常严格,当时在他门下的很多弟子对他都“心存敬畏”。他要求我们每年开学第一天到校,放假后方能离校,中途不准请假,对于我们这些成了家的学生来说真是有苦难言。
读书人网 >诗歌词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