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1155603/9787301155608
条形码:97873011556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旨在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视角,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即通过“512”大地震的实例来证明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其中有对“512”大地震后中国民众所爆发出来的空前参与热情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作者们根据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尝试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阐述。《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作者们在结论中认为,合作是此次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并就有关“合作”的三个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
作者简介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唐海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编辑推荐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
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四章 媒体与地震后公民社会的发育
第一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地震后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
第三节 媒体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四节 媒体与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中国政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制度环境
结语 合作——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制度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距今已经一年有余,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的做法和新的现象的深层思考方兴未艾。一场汶川大地震结束了中国到底有没有公民社会的争论,同时它也结束了人们对公民志愿行动的规模和效力的质疑。有人称,2008年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是中国志愿行动元年。大地震的巨痛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催生出了一个现代公民社会的新生儿。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被有力地唤醒,出现了志愿者“井喷”现象,出现了企业公民的自发捐赠热潮,出现了非政府组织大量奔赴灾区与政府齐心协力从事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感人场景,出现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勇于挖掘事实真相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的亮丽表现。以汶川大地震为切人的视角,通过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表现突出的一些志愿者、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切片式案例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构成成分的横断面状况,总结成就,分析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公民社会?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和研究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和企业及市场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民社会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公民社会是公民们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社会生活领域。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和他们所结成的各种公民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以讨论公共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本章的目标是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考察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其内涵,从而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分四节来讨论这一问题: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并明确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的具体含义;其次,具体分析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再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四个国家和地区公民社会的发育状况,并从中发现公民社会发育的一些一般性规律;最后,分析公民社会的发育对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治理困境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这一问题似乎多此一举,但考虑到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高度歧义性,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公民社会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思想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理论
尽管“civil society”一词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但正如盖尔纳所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一概念早已被历史的灰尘所掩盖,大概只有学院里的历史观念史家才会对之有兴趣,但东欧和前苏联等国家为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的社会转型过程导致了这一概念的复兴,顷刻之间,它洗尽灰尘,变成了闪亮的勋章。但平心而论,该词的内涵在西方思想脉络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这一点,仅从该词在中文世界的不同翻译中即可体会得出来。
后记 说实话,尽管平时经常会将志愿者、NGO、NPO等字眼挂在嘴边,但真正和他们打交道这是第一次。当我们近距离地和志愿者、NGO亲密接触后,才发现他们真的是有些不一样,他们的热情、真诚和对理想的坚持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惭愧不已。在整个调研和写作过程中,这种感受一直相伴始终。因此,当我们写完书稿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实证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更有人生的体验,调研和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灵魂净化的过程。
十分感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何道峰先生和南都基金会的徐永光先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何道峰先生对初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中央编译局何增科研究员对本书的肯定,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赐序。
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朋友无私的帮助,他们是郭虹、邓国胜、朱健刚、高圭滋、刘文奎、江海、范晓华、刘全胜、邓蓉、汪跃云、唐薇、秦伟、张国远、锁朋、唐荣、周黎明、莫锦江、关志兴、程学培、张观军、孙明夫妇、宋志永、郭德轩、方统文、黄久宽、曾慧敏、王忠平、李海鹰、陈一飞、张旭、姜继为、王玉玲、苏海舟、金芳、余良、李慧。在此,我们要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的写作是无法想象的。感谢王建同学,他提供了第一章第3节的初稿。最后,我们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我们的宽容,以及他们高质量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