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101436
条形码:97871051014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学术对话丛书: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内容简介 《民族学名家十人谈》内容简介: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应当包括学术的繁荣,而学术的繁荣不应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和声势浩大,更重要的是其严谨的风气和合理的布局。学术风气的形成非普通人所能为之,必仰仗学术界的决策者之精心筹划和强力引导,且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之剧烈影响,正所谓“四海皆秋色,一室难为春”,其事体至大,似不敢轻易置喙;而在学术布局方面,诸学科之翘楚人物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者当是责无旁贷,不然则有渎职之嫌。笔者以为,欲于此方面有所作为,其学力、眼界、襟怀尤其是使命感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邸永君,1957年生,河北固安人。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已出版《清代翰林院制度》、《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等专著,另发表学术论文计二十余篇。
编辑推荐 《民族学名家十人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比族研究中心丛书。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刨新基地项目。十年寻访沐高华,论道求实境无涯,学子后昆当努力,真金出自浪淘沙。
目录
丛书总序
自序
王钟翰先生访谈录
林耀华先生访谈录
宋蜀华先生访谈录
陈连开先生访谈录
秋浦先生访谈录
阮西湖先生访谈录
刘凤翥先生访谈录
道布先生访谈录
照那斯图先生访谈录
瀛生先生访谈录
后记
……
序言 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应当包括学术的繁荣,而学术的繁荣不应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和声势浩大,更重要的是其严谨的风气和合理的布局。学术风气的形成非普通人所能为之,必仰仗学术界的决策者之精心筹划和强力引导,且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之剧烈影响,正所谓“四海皆秋色,一室难为春”,其事体至大,似不敢轻易置喙;而在学术布局方面,诸学科之翘楚人物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者当是责无旁贷,不然则有渎职之嫌。笔者以为,欲于此方面有所作为,其学力、眼界、襟怀尤其是使命感十分重要。
自1999年起,我受《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编辑部之托,开始撰写《著名学者访谈录》,先后采访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王钟翰、著名民族学家林耀华等多位学术大家。从他们忆及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现其成功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均有幸遇到了极富学术战略眼光的大师为其规划研究领域,指定发展方向,设计学术道路,创造成长条件。且若非有诸位大师当年之远见卓识,当今诸学科之构建或许是另一番情景,而王、林等诸先生亦或许因暗中摸索而难有所成。
例如王钟翰先生的恩师洪煨莲先生(1893—1980),早年留学美国,人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唯以中国史学之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为平生所愿。
文摘 插图:

王钟翰先生访谈录
邸永君:王先生,众所周知,您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此前,以您如何治学为内容的访谈录已数见于报纸杂志。作为您的学生,几年来我亲聆教诲,耳濡目染,于此方面亦一定了解。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结果.其中良师益友的影响与帮助是至关重要的。您能否谈一谈在您对事业的追求奋斗过程中,对您影响帮助最大的几位师长的情况,谈一谈他们在您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王钟翰:当然可以。人到高年,愈加怀旧。诸位恩师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钝鲁如翰,若云学有小成,乃有幸得人多位国学大师之门,朝夕相侍,潜移默化之结果。悠悠数年间,虽顽石亦被感化成立。而在此行列中,给我印象最深,受益至大者当属邓之诚、洪煨莲、陈寅恪三位先生。
邸永君:可否先谈一谈邓之诚先生?
王钟翰:好。邓先生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乃清道光年间闽浙总督邓廷桢公之曾孙。文如师早慧,好读书,耽文辞。既承家学之渊源,加之髫龄即就傅发蒙,于六代书.史,诗词曲赋,涉猎尤多。又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因而接触西学颇早。及长,于小竹公滇中诸府任所,独承庭训,国学功力日深。旋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禀赋绝伦,品学兼优,文采飞扬,试辄冠曹。
后记 唐诗有云:“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不经意间,我受《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编辑部委托而逐一对民族学界诸位大家进行学术访谈的历程,竞整整十年矣。此间,我不仅在诸位前辈那里得到了如何从事学术研究的启发,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沐浴了智慧的光辉,更重要者,使我找到了如何做人的楷模。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学者,立言于当代,播慧于后人,便是不枉来一世,未虚度此生。因此,我由衷羡慕和敬佩诸前辈的业绩,并立志亦步亦趋,仿效追随。然根器愚鲁,定力不佳,尽管竭尽全力,而是否修得正果,尚难预料。但尽人事以待天命,仍不失为上选。
世事无常,哲人其萎。在此合集付梓之际,已有四位受访者,民族学大家林耀华先生、宋蜀华先生,我所老领导秋浦先生和清史满族史大家王钟翰先生已先后作古。前三位均曾担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与本人工作联系紧密;而钟翰先生是我敬爱的导师。回首当时情景犹如昨日,而音容笑貌宛在,访谈竞成绝笔。每思及此,不禁唏嘘无语,感慨系之。唯将访谈录献上,以表区区。其他六位受访者亦属自身研究领域俊彦巨擘,皆学界一时之选。民族学、人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研究领域,先贤的成长经历与学术历程,无疑会给后学带来启发与引导,而他们的思想光辉与人格魅力,更是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使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学术航程中不至迷失方向,并对达到既定目标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