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1067913/9787101067910
条形码:97871010679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论丛
内容简介 《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尝试重构东南亚华人移民社群的历史个案,通过基督教移民海外研究,探讨近代华人基督徒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在中国与海外的空间转移下,如何协调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宗教社区与族群传统,从而对中国基督教史上的文化适应问题寻求新的理解。
作者简介 朱峰,1974年生,福建福州人。199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先后出版著作2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16篇。
编辑推荐 《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在基督教与华人移民关系的研究中,更赋予基督教一个新的学术身份一一“海外华人宗教”。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史与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概念澄清
第二章 基督教与清末民初的福建社会
一、以乡村为主体的地方基督教
二、作为边缘群体的地方基督教
三、边缘群体的内部结构与张力
四、乡村基督教社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督教与移民海外的发动与参与
一、移民的社会背景
二、移民领袖的理想与实践
三、不同阶段的移民参与者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督教与社区权力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基督徒“港主”黄乃裳(1901-1904)
二、美国传教士“领袖”富雅各(1904-1935)
三、华侨基督教社区的结束(1935-1951)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督教与社区经济、教育及生活
一、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经济
二、基督教与华侨教育
三、基督教与亲属制度、地缘组织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督教与社区的族群关系
一、种族问的冲突与共存
二、华人族群问的分异、合作
三、族群的内部差异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督教社区与中国本土的联系与认同
一、与中国教会的往还
二、政治、经济的联系
三、文化信仰的调适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基督教是海外华人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基督教是海外华人族群建构的重要形式
三、基督教是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
四、基督教是海外华人文化适应的重要平台
五、“边缘性”论题的重要性
外国人名译名表
参考资料
……
序言 朱峰博士的新著《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缘自其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教研究博士论文。该论文的研究在重构历史的同时,更强调发掘藏于知识理性中的一些定见或偏见。而突破自身社会、文化甚至学科偏见的知识,常产生于对边缘、边界的探索。对中国传统建制性宗教来说,基督教无疑是边缘性的宗教;对中国本土传统的政治经济历史而言,海外华人社会的研究同样是个边缘性的议题。朱峰博士选择了海外华人基督教这个课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尝试用较新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叙述了砂拉越诗巫这个海外华人基督教社区的历史,旨在拓宽人们对中国基督教研究的视野,加深人们对海外华人社会的认识。其中,他的研究至少有两点发现:
一是普世性与地方性融合的基督教会:基督教进入中国,通过教育、医疗、出版等方式,为华人基督徒提供了一个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网络。基督教参与移民海外的史实,却证明基督教会亦为华人基督徒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横向流动网络,帮助华人基督徒向外流动,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这既是华人迁移海外传统的一个片断,因为促使这批移民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生存的压力;也是基督教在世界传播历程的一个缩影,因为基督教自诞生之曰起就与人类移民活动息息相关,远自从摩西出埃及到犹太人大流散,近至“五月花”号移民美国。而在基督徒移民建立的海外华人社区中,我们同时看到了海外华人社团传统和西方基督教传统的身影。
二是多元性与延续性并存的文化传统:传统是历史中形成的,也随着历史流转。而多元的时代亦非始自今日。近代来华传教活动兴起后,基督教成为东南沿海地方性文化传统之一,并随着移民活动流传海外。在近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社区中,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会作为东南沿海地方性小传统的一部分亦由此进入了海外华人文化适应的参照视野。他们在中国属于亚文化,从未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正统”代表,却在海外华人社区、族群以及认同各方面确保了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我们亦发现,不论是在近代中国本土。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华人信徒们在尝试诠释儒家经典,扩展中国传统儒家价值体系,建立自我定义的新语境,为自己的信仰辩护。很显然,在融入新处境的时候,他们的话语仍然缘自原先的文化传统。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基督教的学术身份也经历了从“西方宗教”到“地方宗教”的逐渐转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视角不断更新。而本书在基督教与华人移民关系的研究中,更赋予基督教一个新的学术身份一一“海外华人宗教”。这是此书对基督教学术研究的一个贡献。通过朱峰博士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宗教信仰对海外华人文化适应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所在地文化的适应程度和具体过程亦不尽相同。而基督教在文化适应中的复杂多变过程,使我们意识到开放包容与持守传统并行的重要性,及精神传承和文化更新的必要性。期待朱峰博士在此书研究基础上继续努力,结出更多的学术硕果,是为序。
文摘 第二章 基督教与清末民初的福建社会
二、作为边缘群体的地方基督教
福建美以美会形成与发展之际,恰逢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旧有的社会分层界线、流动途径与价值取向不断改变。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精英与常民,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交杂并置,无不左右着教会发展及其与社会间的互动。
(一)社会的刻板认识
文化身份的形成,与其他社会群体的透视与认知密切相关。美以美会甫人福建地方,即遭当地官绅阶层与民间信仰群体的排斥,社会认受性低。如前所述,早期华人信徒多数由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构成,清朝官员们鄙视基督教多半也因为人教之人与他们不是一个阶级的缘故,在官方眼中,信教的主要是愚、穷、弱及犯法者,即所谓“莠民”。福州将军英桂说,“各省人教者,大率无识乡愚”①。李鸿章称“教士专于引诱无赖穷民,贫者利其资,弱者利其势,犯法者利其逋逃”②。至于西教士,官员则因“夷夏大防”,尽量避免接触。1869年福建巡抚卞宝第参奏下属盐法道海钟时称:“该道海钟,又曲事洋人,极意卑顺……教士向不与地方官往来……二月间该道忽请省中教士筵宴。官僚士庶,莫不惊诧,以为从来所未有。”③在文人看来,基督教是纲常名教的异数。道成年间的福州士绅林昌彝认为:“从来二氏之教,本非圣人之徒。即九流亦各安其技艺,不敢与儒教相衡。讵意晚出之耶稣,逞其造天灭伦之臆说……乃复欲越二氏九流,假劝善而作奸,以图索乱我境内之儒教。噫!亦徒见其自绝于天,自灭其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