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

发布时间: 2010-02-12 16:18:18 作者:

 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31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
ISBN:7806214445
条形码:97878062144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详细介绍了黄河小浪底工程区域环境特征、施工环境污染与防治、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库蓄水后环境影响预测及对策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实施环境监理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是目前对大中型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研究的最新图书。《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水土保持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践的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环境与工程管理人员参阅。
编辑推荐 《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环境保护综述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发展现状
第三节 环境筛选及影响评价方法
第四节 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程序与过程
第五节 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章 小浪底工程概况
第一节 黄河流域概况
第二节 小浪底工程位置和开发任务
第三节 枢纽工程
第四节 移民工程
第五节 工程进展情况

第三章 小浪底工程区域环境特征
第一节 环境保护区域划分
第二节 库区库周环境特征
第三节 工程施工区环境特征
第四节 移民安置区环境特征
第五节 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环境特征

第四章 施工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第四节 噪声污染防治
第五节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
第六节 水土流失防治

第五章 移民安置环境保护
第一节 移民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第二节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第三节 移民可持续发展规划
第四节 环境卫生
第五节 公众参与

第六章 水库蓄水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第一节 水库蓄水后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水库蓄水后对水库和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
第四节 水库蓄水后对水库及下游河道水温的影响
第五节 水库蓄水后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第六节 水库蓄水后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第七节 水库蓄水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八节 水库蓄水后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第九节 水库蓄水后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第七章 环境监理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环境监理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方式
第三节 监理目标与任务
第四节 大坝工程环境监理
第五节 移民工程环境监理
第六节 环境监测
第七节 环境监理监测实施效果及体会

第八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
第三节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第四节 环境管理手段及任务
第五节 环境法规的应用
第六节 环境管理记录

附录
附录一 小浪底工程环境移民大事记
附录二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实习则
附录三 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工程环境监理管理办法
附录四 中国加入的主要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附录五 小浪底主体工程工标承包商环境月报
附录六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招标文件有关环境保护
条款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它孕育了华夏儿女,塑造了壮丽的山川。流域内资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黄河又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大河,它存在着泥沙淤积、洪水及凌汛危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水体污染、旱灾频繁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治理开发黄河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治理黄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继鲁布革、二滩、水口之后,又一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建设管理的大型水利工程。小浪底的大坝工程、泄洪工程、引水发电系统均属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惯例,在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建设项目监理制。
小浪底工程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段的出口,所处流域位置承上启下。该工程属一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控制黄河洪水,调水调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
文摘 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可以Carson 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该书初步向人们揭示了近代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它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7条保护环境的共同原则,声明了26条人类共同的信念,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注。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个里程碑。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开始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制定相关法律,建立环保机构,加强环境管理,采用防治环境污染的新型技术,使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正当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灾难面前猛然觉悟的时候,中国政府也开始关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中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中国政府领导人宣称,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197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式拉开了环境灾害治理的帷幕。1979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从此,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目的,即“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人类生活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所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则是指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