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商业评论》杂志社
页码:128 页
ISBN:16722582
条形码:9771672258037
ISSN:16722582
版本:2003年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哈佛商业评论》(HBR)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创刊于1922年,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和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权威期刊之一,其读者群在美国约有18万之众,全球约有75万以上,多半为高级管理学者,专家学者,领导顾问,及商业学生。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管理高层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们,在这里对超越国界的各类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揭示难点所在,探索走向与趋势,致力于引导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前卫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们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适应变化、与时代共进。
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具有以下特点:
1、拥有资深的杂志编辑,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能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要求对文章进行精到的翻译,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哈佛优秀的管理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使国内的读者可以更快更方便的进行阅读。
2、70%原汁原味精华,分享最新管理理念;30%本土解决方案,直击中国管理热点。约有30%的内容是针对中国本土进行的案例分析。本土学者和企业管理专家将针对中国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从而使HBR的内容更加丰富并能更加好的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
媒体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1922-2002:80年的商业思想史
方军/文
1922年10月,第一期《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印的是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标志和这样一句话:"在工业与商业中,所有的事情都在更新"。其后的80年间,它的封面上印着另外一句话--"有影响力的观念",它的使命之一就是成为那些创造、领导和改变商业的人的新观念之源。它关注的是突破性的观念,而不是爆炸性的新闻。
1922年的美国正从萧条中复苏,美国商界甚至全世界都希望能有新的、更加理性的管理方式,人们期望新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重复过去的灾难性错误。在这一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华莱士多纳姆这样写道,"商业理论必须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它应使公司主管们能够有效地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学习到应该避免哪些行动,学习到在现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否则,商业将会继续保持毫无系统性、充满偶然性的状态,商业对许多人将继续是毫无胜望的赌博。"这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另一使命:教育管理者,改进管理实践及对这个变动的世界产生影响。
80年间,《哈佛商业评论》将商业世界和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讨论寻找顾客、推销产品、管理人的更好方式,它也讨论那些更为宏大的话题,譬如信息技术的承诺、全球竞争的新时代、传统制造业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甚至资本主义的问题。8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构成一部商业思想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影响一个时代、至今仍然有效的观念。
192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着繁荣,商界和刚刚成立的商学院都在试图定义管理。多部门企业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讨论反垄断法案,经理们则讨论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新的营销方法,科技发展使得新的产品不断涌现,经理们开始将企业的不同部门区分开来,他们甚至开始讨论员工的权利。1923年4月出版的杂志讨论 "广告运动的计划与准备",它强调市场调查的重要性,告诉当时的经理们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现代广告公司应雇佣一些员工,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收集关于产品的、市场的、客户的知识,市场、销售终端、分销方式、给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价格与折扣、广告支持方式都对广告和营销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930年代的美国处在大萧条之中,商界领袖们在寻找经济和管理上对大萧条的阐释。同时,工业化带来新的挑战,新技术则引起人们对标准化社会和对工人待遇的担心。不过,人们对技术的影响似乎非常乐观,《大规模制造的精美艺术》这样写道,工业界正在尽力改进所有产品的设计,使那些实用的产品变得美丽,使那些美丽的产品变得实用。现代机器辅助而不是取代手工技巧,因为最好的机器是由最灵巧的艺术家创造的。
当时的管理学者这样解释大萧条,"当萧条继续,那些认为大萧条是对过度行为的调整和回归传统的观点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即使在现在看,他的观念依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跳跃着前进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经济规律正在起着作用,成本降低了,价格也降低了。新的流程、新的大规模制造、新连锁银行、新的连锁商店、新的产业、新的杂货店和药店、新的饮料将取代旧的一切。这不是因为旧的方式和情况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陈旧了,新的、更好的方式、新的发明、新人已经出现并准备取而代之。
1927年,一位作者在题为《管理层的力量与股东的财产所有权》的文章中这样宣称,美国商界的贡献之一是,尽管经理层的力量非常大,但在公司股票上的投资是非常安全的。很显然,在公司丑闻不断发生的今天,这样的观念很难获得共鸣。但另一个观念则对现在的商界有着现实意义,华莱士多纳姆这样谈论商业的社会意义:"经济被商人们主导着,商人们必须协调他们的自利动机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目标。……但是,我们的商业教育太过狭窄,仍然局限于工业本身,太过集中于特定的内容,它也很少提及商业的社会意义。"
当时的学者也已经在讨论现在看起来毫无新意但许多公司仍在不断重复的错误:有些时候,管理能力的确存在于某个个体,但更多的时候它源自许多个体的快乐组合。对公司来说,那些孤星般的主管常常是意外惊喜,但他们却不可依靠。他常常会因为缺乏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而黯然失色。更为重要的是,他很少为将来的主管提供培训,因为他没有培训的耐心,他更愿意自己处理所有的事务,因为这更快也更安全。只要他还在,一切都很好,但如果因病或其他原因离开,麻烦就开始出现。
1940年代的《哈佛商业评论》的注意力似乎都被吸引到了战争以及战后士兵复员问题上去了。当然,很快一切又回到正常的轨道,学者们开始讨论"谁领导领导者"的问题,他们认为,商业的领导力量不是一个"超人",而是源于卓越的智慧源泉。想法不仅由自己想出来,而应更多地来自其他人,它们应最大程度地来自整个组织。必须让组织知道,领导者依靠它获得领导力,也就是说,组织领导领导者。
接下来的十年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美好,整个世界都处在原子战争的恐惧之中。商业领袖们则为产业化、自动化、多元化以及政府在商业中的角色争吵不休。1954年,《我们时代的文化危机》这样描述人们当时内心的恐惧:不论现在的工作让我们感到多么的舒适,不论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力量多么满意,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我们意识到原子战争的恐惧。它正在侵蚀发展的信条以及人类的完全性。
公众也开始反思商业的本质,许多人相信商业是无关道德的,或者说是贪婪的。学者也在重新定义繁荣:我们似乎认为繁荣是一个经济概念,关于商品、职业,关于买和卖的,但实际上它主要是一个心理和社会概念,繁荣意味着人类幸福--在社会中的美好生活。
对一本关于管理的杂志,领导力似乎是永恒的话题。罗伯特克兹在1955年的《有效管理者的技巧》中告诉人们,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有些人的确天生具有某种特别的能力和技巧。但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首先,那些拥有很好能力的人能够通过实践和培训改善他们的技巧;其次,那些缺乏天赋才能的人也能改善他们的表现和效力。
1960年代的主题是增长与多元化,计算机业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这个时期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日本。当时,日本的勃兴使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美国商界与公众:"美国还有竞争力吗?"《哈佛商业评论》的回答是,"除非美国公司主管们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否则这将发展为国家性的工业危机。"日本经济体系被称为"受指导的自由企业",以区别于美国式的"受管制的自由企业",日本官僚机构对企业的影响力被许多人称赞,认为它为经济决策提供了连续性和专业性,政府在指导企业上的强大角色推进了现代化、加速市场力量的发展以及减弱行业衰落的破坏性。毫无疑问,现在管理学者们对日本的看法已经发生转变,不久前迈克尔波特就已经在探讨"日本是否还有竞争力"。
接下来的二十年我们相当熟悉,快速变革成为这个时期的规范,新产品开发的规则正在改变。许多公司发现仅仅凭借高质量、低成本和差异化无法在市场中获胜,它们需要速度和灵活性。加里哈梅尔在1990年指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发生了变化:从短期看,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的性价比,但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之后的幸存者已拥有同样的产品标准,它的重要性已比不上产品差异化;长期看,竞争力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地开发出乎意料的产品。
另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则是:在任何产业中,很少有公司有战略远见和勇气去彻底改变带给它们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全新的技术和经济力量使得这样的勇气不可或缺。在下个世纪繁荣的公司将是那些发现新市场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创造新产品的公司。
在第一本《哈佛商业评论》出版79年后,2001年12月它第一次出版专刊,用整本杂志讨论领导力。或许所有的观念并无新意,但它提供了这个混乱时期商界最需要的观念--谁领导我们的世界。今年8月它又推出企业创新的专刊,它试图将个人的创造力与公司的创造力区分开来;它甚至重新定义创新以包括更多的内容,创新不仅仅是卓越的新产品,而且包括有特色的运营实践、管理技巧甚至商业战略;它提供公司持续获得创新和利润管理技术、流程和政策。
这就是哈佛商业评论80年所记述的观念--它们或新或旧,甚至有些已经不再适用,但这些观念都对商业时代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
Ideas with impact--《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文章
可道非/文
为哈佛商业评论写文章,要把握3点,其实这3点也是这本刊物的根本所在。这3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著名的:Ideas with impact for executives。
首先,你的idea要能帮助高层管理人员思考。文章的关注点不是人,也不是事,而是IDEA。文章中的人和事,只是IDEA的丫鬟,她们帮助IDEA进入CEO们饱和的大脑。其次,你的idea要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不是1万响的鞭炮里单鞭的冲击力,而是像……就像你突然在你的CEO耳边大喊一声,即使没把它吓死,也要让他认为你小子有胆。最后,文章要站在泰山顶上。没有一定的高度,Executive是不看的。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针对的是GM。即使文章写的是品牌管理、运作或者财务等这些职能部门方面的东西,其高度也是GM的高度。没有什么太细的细节。
最典型的文章是这样的:在我20年的顾问生涯中,对不下300家大型公司做过研究……
或者是,10年前,我临危受命,来到这家销售额为20亿美元的公司,担任其首席执行官……
当然,这一般是"第一现场"中出现的文章。可是,其他板块的文章,其气势也大致一样。"
编辑推荐 1922年10月,第一期《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印的是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标志和这样一句话:“在工业与商业中,所有的事情都在更新”。其后的80年间,它的封面上印着另外一句话——“有影响力的观念”,它的使命之一就是成为那些创造、领导和改变商业的人的新观念之源。它关注的是突破性的观念,而不是爆炸性的新闻。
自创刊以来,《哈佛商业评论》一直以“创造管理理念,引领管理实践”为已任,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们不断更新理念,领导变革。这本杂志与其他商业出版物最大不同的就是:它以“创造管理理念”而著称。它所介绍的不是一些拾人牙慧的小技巧,而是那些能影响企业和组织数十年的“突破性”创见和实践。
今天,《哈佛商业评论》已成为全球性的高级管理论坛,被业界誉为“管理圣经”,其权威地位是任何一家同类杂志难以企及的。在现实经营中,中国企业早已或多或少地得益于它率先提出的诸多管理理念。比如,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重组,这些都是《哈佛商业评论》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2002年,经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在中国独家授权,《哈佛商业评论》得以在中国每月基本同步出版中文版。在国内,这可能是最贵的一种杂志,但它也一定是国内最好的商业杂志!这是所有高级经理人、政府官员、管理学院教授和MBA及相关管理专业研究人员,和一切关注或对商业有兴趣的人士的首选读物!!!
目录
编者寄语
从“大象跳舞”到“百年老店”
不管理想要“大象跳舞”还是要打造“百年老店”,时刻牢记“经营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前瞻思维
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