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12 16:54:57 作者: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2446148/9787562446149
条形码:97875624461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由10篇对话和1篇论文组成。是两位学者倾10年之力,对休闲的历史、休闲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价值所做的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思索。
《对话》中涉及的10个问题,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由这一现象提出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问题;关注休闲对生命价值的影响、对人性的滋养、对文化的孕育。这10个问题不仅是休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国内外休闲研究中比较匮乏的工作。两位学者以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对所讨论的问题给出了独到见解和理论创新。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以休闲学研究为核心,探讨并定位了涉及哲学、社会、文化、闲暇、劳作、教育、游戏、旅游、经济、产业、消费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休闲学研究的学术论题,为我国休闲学的研究奠定了跨学科、宽领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提升人的精神和文化品位、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及学术基础,是我国休闲学研究的开山与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于光远,1915年生,上海市人,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
他学养浑厚,视思想与写作为终生“享受”;喜欢独立思考,长于哲学方法,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追求思想创新,自称“望家”和“发起家”。
近三十年来,由他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国土经济学、发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玩学等几十个新兴学科。休闲学是他晚年对中国学术界作出的又一贡献。一生出版了约有两千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我的教育思想》、《碎思录》、《“文革”中的我》、《于光远短论集1977-2001》、《论普通有闲的社会》等。
马惠娣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自1995年起在于光远指导下斤始关注休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及由这一现象提出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问题。
曾先后主持翻译了“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第一辑)五本书,2000年由云南人民一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学科空白。目前正在出版第二辑(五本书)。
曾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软科学、科技部、文化部重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形同丽的精神家园》、《中国人休闲状况调查》(合著)、《休闲游戏麻将》(合著)。曾参与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
2005年当选世界休闲组织成员;2006年作为首位业洲学者当选美国休闲科学院成员;2007年、与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委员;同年当选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推荐 何为休闲:是闲庭赏月、倚木而休对自然的敬畏。是道德清正、思想纯洁的心灵。是上帝馈赠于人类的礼物。是诞生哲学思辨、科学思想、艺术杰作、人生信仰的摇篮。是教养的投资——发现自我、陶冶自我、擢升自我的能力。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价值来源。是一切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源泉。是疗治孤独、无助、空虚、欲望的良药。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潇洒。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在独处和沉思中,在自由与欣赏中,在兴趣与爱好中,在风籁与云彩中,在山势与地形的起伏中,在花草的颜色与香气中,在爱的传递中……
休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由达观意识而产生的宽怀心理。享受休闲与金钱无关,有钱的人也不一琮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真谛,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我们的祖先懂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的道理。享受简单生活,不仅可以抵制人的无限贪婪的欲望,摆脱物对人的奴役,而且还能让人腾出时间来品味自然与生活中的乐趣。因为简单,让生命和谐,让人性平安,让心灵欢快与自由。
目录
序言二
第一篇 休闲与哲学
第二篇 休闲与文化
第三篇 休闲与教育
第四篇 游戏与创造
第五篇 劳作与休闲
第六篇 闲暇与休闲
第七篇 休闲与经济
第八篇 休闲与产业
第九篇 休闲与消费
第十篇 休闲与旅游
第十一篇 休闲与休闲学探源
参考文献
……
序言 这部《对话》写了lO年,原因很多,我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休闲研究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难得多。最初是缺少对国外的了解,待有了了解之后,又发现与休闲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太多。因此,只能慢慢累积,慢慢萃取。
一本书写10年,固然有不可急功近利的原则在其中,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和马惠娣都喜爱这个学科。之所以喜欢,原因有三:一是休闲研究的跨学科性能发挥我们一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二是休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与我们本身所向往的“存在状态,,很契合;三是学者的创造意识使我们愿意为这一时代问题而耕耘。还有一个难得之处是,马惠娣几乎是潜心研究,别无旁骛。所以,这个对话一直是在兴趣中进行,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
休闲,是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她的古老文化是什么?如今她的新意如何体现?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经济学家都怎么评说?黎民百姓市井生活如何对待?等等问题都需要花工夫梳理、甄别。 《对话》中所涉及的10个方面是休闲研究中基本的、核心的问题。我们用哲学引领,用跨学科方法思辨,希冀有我们独到的视角和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休闲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宏观问题,又是一个个体问题、微观问题。无论如何,她是我们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是我们生活中的三分之一。她需要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对话。
文摘 第一篇 休闲与哲学
马惠娣: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和于光远先生都认为休闲首先是哲学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会告诉他,“认识休闲,实质是认识人的问题,而认识人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所以,认识休闲的起点是哲学”。对此回答,不知您是否赞同。
于光远:我表示赞同。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休闲哲学的呢?
马惠娣:我认为,休闲属于现象世界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休闲哲学是以人的休闲状态和生命态度为对象,是对人“成为人”的过程的一种观照与探索。休闲哲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认识,这与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相一致。
可是,休闲为什么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亚里斯多德曾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又如何构成“成为人”的核心?休闲为什么是现象世界的一部分?它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足怎样的关系?休闲在人类的进化中以怎样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价值?什么样的休闲是合理的并符合道德生活的?休闲与生命与存在具有怎样的关系,又与生活和生产有怎样的联系等。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索,在寻求答案。
不可否认,哲学是认识,唯有通过认识才能找到休闲作为人“成为人”和“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这两大基础命题的合理性。我认为,近百多年来休闲研究的兴起,其实质是哲学的一种延伸,是对现代人类精神家园的衰落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现状的反思,其旨意是探讨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等问题。
于光远:你已经有了“问题”意识,这对休闲哲学的探索很有意义,希望你能慢慢地做出思索与回答。我想先问你,休闲哲学在国外是一个什么状况,有哪些代表人物或专著,就你了解到的做一点介绍。
马惠娣:就我浏览到的书来看,在国外以“休闲哲学”命名的书不多,但这不意味着缺少休闲哲学方面的书。我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个话题可另行讨论)。其实,始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古希腊多种流派的哲学家们,中世纪以来至近现代的哲学家和人文学者们谁能避开休闲问题谈论哲学呢,至少在西方的情况是如此。
在古希腊时期的多种哲学流派以及西方后来的经院哲学,都主张把学问与休闲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知识总是同自由相关,自由又同休闲相关。还认为休闲与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正是这些要素,奠定了欧洲文化在科学、哲学、教育、艺术、戏剧、诗歌等领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流派很多,诸如:犬儒学派、怀疑主义、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学派都吸收了休闲的思想。
一个典
……
后记 时间过得真是快,一晃我的休闲研究已有14个年头了。感受最大的是“问学”的过程竟是这番的美妙:在读书中--信马由缰、率性为之;在思考中--恣意放纵,自由驰骋;在写作中--键盘与银屏奔放我的激情与热情。读书、思考、写作是我生活的大部,亦是我每天生活中的游戏。离开这种游戏我会感到孤独、无助、忧郁。
对于休闲研究,我由最初的“勉为其难”到后来的喜欢,再到现在已成为我的存在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让我感到了“成为人”正走向我--自由的心灵、淡泊的心态、宽广的心情、宁静的心理,让我在“问学”中乐此不疲。
这本《对话》与以往的几本书不同,所有思绪几乎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记得小的时候,家教最严的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写好字和写好文章。父亲说祖训讲:“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个训诫让我记了一辈子。
真正让我受益的是于光远老师在20年间对我治学的深刻影响,他的人格风范、治学之道、学问操守、社会良知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过去的14年让我充满留恋,留恋这种游戏中的自在与自为。席勒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中的创造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摆脱了一切欲望与烦恼。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