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

发布时间: 2010-02-12 16:56:48 作者:

 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1147953/9787301147955
条形码:97873011479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化社会学系列
外文书名:Society Culture Principle of Scarity and Solidarity

内容简介 《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作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正确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身体。从身体的脆弱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到社会中的所属和冲突,书中提出了一整套普遍性问题,使社会学讨论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简介 布莱恩S.特纳(Bryail S.Tumer),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曾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的创刊主编,现就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著作还包括《身体与社会》(The Body and Society)等。
克里斯瑞杰克(chris Rojek),伦敦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社会与文化系主任、教授。
译者简介:
吴凯,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社会学博士,信息资源管理学硕士,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结业。2005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人口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编辑推荐 《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把社会学定义为对团结的研究,以区别于经济学(关于稀缺的研究)、政治(关于暴力的研究)和文化研究。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学科
知识分子和政治
后现代的后学科性
学科性
伙伴关系和面包
作为学科的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和文化颠覆
全球化
后学科的大学
结论

第二章 有机体
社会学作为对伙伴关系的研究
稀缺
稀缺和危险
结论

第三章 失序
社会学和失序
后现代主义、民族方法学和失序
劳动、工作和行为
适当的失序
欧内斯特盖尔纳:理性的基本教义重新占优势了吗?
犯罪学与群众
犯罪学的专门化
犯罪学与现代性
结论:新资本主义的失序

第四章 团结
社会学解释的三个传统
帕森斯主义(共享文化的力量)
莫斯主义经济行为力量
对于一个理论的前提性规范说明
结论

第五章 稀缺性
社会理论中的功利主义困境
稀缺性作为一种剩余类型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的稀缺性
社会学所处的位置
社会与文化——性与爱
结论:圣爱(agape)vs.情欲(eros)

第六章 规范
福柯和权力理论
福柯和身体社会学
风险社会和当代政治:评价福柯
第七章 权利
身体和权力
分配和整合问题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和社会学传统
迈向人权社会学
脆弱和从属
结论:相对如何变得更加相对主义?

第八章 亲密
爱的理论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学分析
重要注解
结论:爱情、年老和具体化

第九章 选择
次级传统
结构化理论
对结构化理论的批判
结论

第十章 解决方案
网络社会和信息时代
生活政治和后工作社会
生活政治和纯粹关系
爱兹额尼和社群主义
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社会学和世界性美德
全球化的自相矛盾和社会学
克尔凯廓尔和当今时代
社会理论和社会公民身份
有效的授权
人权和后国家公民身份
全球化与劳动
后笛卡儿的资本主义
冷淡的公民权与薄弱的社会整合
世界主义美德
结论:亲密抑或怀旧
……
序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的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文摘 第一章 学科
我们在这本书中要对社会学作个一般意义上的描述,它把人类的身体表现置于社会理论的中心。虽然最近20年来有许多著作对身体作过描述,但是在作品中身体体现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或者还是被误解。通过对人类之知觉和脆弱性的了解,强调人类身体表现可以维护人类普遍权力,从而带来一个批判的社会理论。通过为一个有关人类身体的基本理论辩护,我们试图为社会学提供一个在人性和人权方面强有力的观点。
我们的论点明显受到马丁海德格尔对关爱、存在以及技术的批判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从胡塞尔那里借用了他的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成分。历史主义在其极端形式上把任何事物都看做是历史决定的,针对它的挑战,胡塞尔试图拣选出存在的基本和永恒特征。海德格尔重新改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特征,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存在论展现出来。
1.在这个世界中生活总是感性的,因为焦虑、快乐和虚弱要求我们感性地生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重视劳动的感性基础是正确的。对马克思来说,劳动是个体得到表现的手段,他正确地强调把劳动作为人存在的普遍活动。但是认为劳动高于人类其他任何活动是一种维多利亚迷思。从这点看,在马克思社会学中,把劳动和创造力等同起来犯下了错误。我们和世界原始的和不可避免的联系是开放的。这是我们脆弱和力图获得控制力的原因。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