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伊斯兰哲学

发布时间: 2010-02-13 13:04:22 作者:

 伊斯兰哲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129 页
出版日期:1995年08月
ISBN:7500416911/9787500416913
条形码:97875004169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伊斯兰文化小丛书

内容简介 《伊斯兰哲学》以准确的资料,从历史的角度逐次介绍了伊斯兰哲学各流派的起源、主要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历史影响等。对了解伊斯兰宇宙观、认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一、伊斯兰哲学的形成
 1.伊斯兰哲学的初兴
 2.凯拉姆哲学的兴起
 3.什叶派哲学
 4.塔沙乌夫哲学
 5.系统哲学著作的出现
二、伊斯兰哲学的发展
 1.伊斯兰哲学大厦的构建
 2.精诚同志社宗教哲学
 3.经院哲学集大成者——安萨里
 4.伊斯兰西方哲学
三、近现代伊斯兰哲学
 1.哲马鲁丁阿富汗尼
 2.穆罕默德阿布杜
 3.穆罕默德伊克巴尔
后记
……
序言 谈及伊斯兰哲学,首先需要弄清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一般而言,宗教与哲学虽然都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论等方面的内容,但宗教信仰的基础是一种关于神明的超验知识,而哲学的本质是怀疑、批判与探索,它不是以先验论和超验论为基础的。所以,坚持正统宗教观念者,往往对哲学理性采取批判和抵制的态度。另一方面,宗教作为包罗万象的一种信仰体系,又不能完全排斥哲学,因为离开哲学,宗教本身难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所以大凡体系完备的宗教皆有与之相适应的宗教哲学。广义而言,伊斯兰哲学是宗教与哲学相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宗教哲学,兼有宗教与哲学两方面的特征。
文摘 一、伊斯兰哲学的形成
  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也是伊斯兰哲学的源泉。伊斯兰教在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在吸收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穆斯林史学家称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社会为“蒙昧时代”。对于穆斯林史学家,“蒙昧”的本意是指前伊斯兰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天命、没有获得天命的先知、没有天启经典,阿拉伯人崇拜偶像、信奉多神。阿拉伯文的“蒙昧”(贾希利叶)一词,含有“忿恨”、“轻薄”、“骄矜”、“暴戾”等意。因此,“蒙昧时代”更多地是从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角度来强调其与新时代的根本差别的。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在宗教信仰上尚处在原始崇拜阶段。他们普遍崇拜精灵,相信树木、山洞、巨石、泉源等是精灵的住处而加以崇拜。各部落均有自己所崇拜的神灵,神灵各自拥有固定的寓所。部落迁移后,部落神仍留在原地享受后人的祭祀,而远迁的部落要在特定的日期每年返回旧地,祭祀原部落神一二次。“蒙昧时代”后期,阿拉伯部落民中普遍崇拜偶像、信奉多神,在众神之上有3位女神备受崇拜。其中,一是欧扎神,崇拜地是麦加以东地区;二是拉特神,主要崇拜地是希贾兹地区的塔伊夫城;三是麦娜神,崇拜地在麦加和麦地那之间。另外,麦加的主神胡伯勒大神也是普遍崇奉的神灵。最后,在所有这些偶像和神灵之上,则是麦加贵族所崇奉的主神安拉。安拉在当时被视为创造之神,它没有任何形象却广为阿拉伯人所崇奉;安拉还被视为最高的养育神,也是在危难时刻唯一可以祈祷和求助的神明。安拉还是契约的守护神和外乡人的保护神,安拉的意志被视为注定不变的天命。某些圣地如麦加,受到人们的普遍景仰,每年人们定期来这里朝觐和贸易。诗歌在定期的祭祀和朝觐中获得发展,成为早年阿拉伯人共同的精神财富。逐步成熟的诗歌语言也不断超越部族方言而成为阿拉伯人的共同语言。定期的朝觐和祭祀活动,使阿拉伯部落民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阿拉伯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后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杨永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燮藩先生、秦惠彬先生和吴云贵先生的帮助,秦惠彬、吴云贵两先生认真审读了初稿,特别是吴云贵先生自始至终地给予笔者以宝贵指导,谨致谢忱。
本书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