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06347594
条形码:97875063475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旁观者》分为“山映斜阳”、“晓风残月”、“西风惊绿”、“长烟落一日”、“好风如水”、“浮雁沉鱼”、“天涯倦客”、“扁舟一叶”八个章节。在“山映斜阳”里,作者看到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所以“黯乡魂,追旅思”,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在父母身边的幸福时光,写下了对亲人的思念。在作者的笔下,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一种甜蜜的惆怅,是对诈,日悠长的沉湎和对明天的期待,思念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让生命有了重量;“长烟落日”、“西风惊绿”里,零零碎碎散落在纸上的是几声暗淡的鸟啼,半握稀疏的斜阳,和一把水芹菜一样湿漉漉的愁绪。作者索性把思考的视点投入到人物性格与文化背景的碰撞上,试图从人的心理奥秘描绘出一个真实的人,显示出批判性意向,笔墨愈见沉着老辣;“好风如水”、“天涯倦客”是有灵性而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两章,这里的小溪、野草、花鸟。色彩、人物、古城都被赋予了不同于其本身的文化涵义。从婉转的自白,到平和的叙述,再到练达的精致,仔细阅读会发现作者的眼光与思考;“晓风残月”、“浮雁沉鱼”、“扁舟一叶”这几个章节的文章富有人道精神,柔婉中带着刚劲,流露出一些宗教情绪,并蕴含着哲学和诗的气质。
作者简介 石默,原名史小凤,作家,经济学学者,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出版过散文集《故土的老房子》,经济学随笔《经济学的零度》。比较出名的散文有《旁观者》《故土的老房子》《雨》《秋天的故事》《童年的消逝》《宝葫芦的秘密》《一个自由诗人》《关于白领》《金鞭溪散记》《杜鹃鸟》《古城歌谣》《读他的感觉像六月》《坎》《幸福的学问》《驼铃》《乞丐》等。其中《雨》收录于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中学生名家品读《名家小品精粹》卷,《杜鹃鸟》收录于高中语文大阅读《文学作品与考点》。
编辑推荐 《旁观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目录
回首向来萧瑟处(代白序)
山映斜阳
思念的萌芽
清水河里的一只陶罐
旁观者
春天的倾诉
秋雨
故土的老房子
晓风残月
雨
那个安静的晚上
燕子山的记忆
睡眠与休止符
天凉好个秋
她为谁泣
秋天的故事
西风惊绿
变,是不能抗拒的
一切都在书里
童年的消逝
关于任性的话题
犬儒主义的衣钵
宝葫芦的秘密
长烟落日
是放下,还是执着?
苍茫历史中的一个人
一个自由诗人
文人的自白
孔雀
关于白领
好风如水
金鞭溪散记
杜鹃乌
古城歌谣
读他的感觉像六月
坎
浮雁沉鱼
一封信,烟浪迷离
普林斯顿的幽灵——爱是优势策略
幸福的学问
生病的日子
白银谷、票号、规则
天涯倦客
一蓑烟雨过前溪
我的南大老师
南洋碎笔
驼铃
当人遇见猫
乞丐
扁舟一叶
赌博的底线
对生命的尊重
关于网络的闲话
说什么都多余
嬉皮与机会成本
阅读与消费
阑尾
……
序言 从早晨开始,一场风不期而至,裹挟了阳光和云朵的碎片,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风的侵袭,倒是风改变了人出行的计划。风总能透过玻璃窗细微的缝隙,和尘一起挤进屋来,不容置疑地覆盖在书上,让我对书上的文字产生了背信弃义的念头。来到屋外,一片树叶飘了下来,落在了脚边,我甚至听到了它飘落在地上的声音,从它落点逆着它的飘落路径让人觉悟到了时间的虚无。因为它飘的是那么地轻,是在一阵阵的冷风中带着露水飘落下来的。待我坐到了一棵树下面的石头上,我听到了风拂过树木的声音,落叶一下子覆盖了我的脚,并继续在地上扩展着。它们不断地下落,一片又一片,减轻着树干的重量,树与叶子原本是那么纠缠不息,现在却两两相望,我知道它们与我一样地寂寞与安静,这是一种时间深处的安宁。
现在是秋天,是落叶的季节。我把我的一些文章理了理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如把那些落叶拢在了一起放到筐里一般。记得那些年我还是个孩子,不,是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把自己写的一行行的小诗也就这样的拢在一起,而拢着拢着又让她们散了,随着风去了。
文摘 插图:

山映斜阳
思念的萌芽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想起我在母亲的故里渡过的岁月。
很久以来,我以为再也不能想起。
在此之前,我已忘记了在那里发生的任何事,包括那只经常在外面过夜的老白猫和两个通人性的奶羊。但,有一天它们早晚会回到我的记忆中,重新改变我的生活,或一个极小的部分。
我曾在母亲老家小城边的河滩上,放过半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羊。
历史单向性其实蛮无奈的,一但成为既住,流水很难回头。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扫荡了许多人家,我们当然不可能幸免。家,不停地被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导到了我所在的学校同学的耳里,我就被蒙上了灰暗的颜色。父亲和母亲担心这样的色调会让我的生长器官受到伤害,就在一个落雪的日子,把我送到外婆住的小城。站台上积了厚厚的雪,那雪似乎永远在下,站台上没有几个人走动,也没有人来接我们。“决定的突然,没有时间通知家里”。母亲看着出台口,一脸愁绪,好像对我说又像对自己说。我紧紧抓着母亲的手问,我一定要呆在外婆家吗?她点了点头,神情很无奈。
那年,我八岁。虽然年幼,但也感觉了几分严峻,对那尚未完全展开的命运,生出朦胧的恐惧与期待。
但是,在那个年景里,再也没有比保护孩子不受意外伤害更为重要的事了。
这悲哀吗?
几十年过后,当我沉睡在大脑里那根属于思考的神经被启悟后,我觉得那段日子变得十分重要。或许我今天在阅读之中让一颗懂得诉说的灵魂,接受知识的淘洗和催化,那颗缘分的种子,就种在我放过羊的河滩上。在岁月渐渐流淌的过程中,它没有被分化,被腐蚀,被-个顽皮的孩子摘走。
现在我就坐在书桌前,回想那一些日子。
这是我回想外婆家生活时一种最能入化的氛围。外婆家的生活是朴素平静的,只有反复内省,才能唤回那份清贫的亲切感。事实上真实的生活也是极其朴素平淡的,那种内省的亲切感只有靠不断的磨练才能获得。
让我描述一下母亲的故里。
伏羲庙东,几巷几号,附近的建筑已不记得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三进院,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前院住的是二外公家,第二个院落是我外公的家,也就是母亲一家人。二个院子之间称中又不对称的八角园林洞门,开在非常传统的大房檐的东边,显得活泼而轻巧。屋脊上是玲珑怪异的兽头,很大的房子用糊着蓝绸镂花屏障隔开,窗眼用雪白的粉连纸涂着。院子的地面是用小石子铺的,还用瓦镶嵌出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