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

发布时间: 2010-02-13 13:45:14 作者:

 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36055897
条形码:97875360558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作者只是电影的局外人。他以新奇的视角,在《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的30余篇文章中。得以顺畅进入电影的经典世界,探讨了电影所折射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政法细节,信仰和人性及与正义的关系。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中西电影人的思辩。与其说作者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是通过影像观察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所以。此书不仅可以视作一个人的电影史,还可以视作一个人的精神史。
作者简介 羽戈,八○后,习法学四载,最终却远离法律;恐惧文字的无力感,却依赖文字而生存。爱看电影而不求甚解。在光影的暗角运思爱欲与正义的真谛。撰有思想随笔集《从黄昏起飞》(花城,2008)。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电影评论集,是羽戈继思想随笔集《从黄昏起飞》之后的最新力作。在本书的30余篇文章中,作者得以顺畅进入电影的经典世界,探讨了电影所折射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政法细节,信仰和人性及与正义的关系。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中西电影人的思辩。
斯科塞斯曾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意义,一种历史,一种应对生活的审慎态度:不悲观,不乐观,不舍弃,不从俗,明知爱与祈望无法实现,却不轻易言败。
  ——马丁斯科塞斯的困境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东莫村,这是美好的一面;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慕尼黑,这是悲惨的一面。这两面都不可或缺,它们的黏合构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命体。而东莫村正是慕尼黑的方向。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就是从噩梦到美梦的距离,从绝望到希望的距离,从黑暗到光明的距离,从地狱到天堂的距离。
  ——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
被告席上的杜弗伦并不打算做过多的辩解,他要用数十年的孤苦监禁来赎回对爱人的遗恨。直到那一刻,杜弗伦说: “我犯的错已偿清”这个囚徒转身化为法官,他宣判了自己的精神刑满释放。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与正义
目录
被规训的欲望
《色,戒》:情欲与政治
《盲井》:极恶之城
《揭竿而起》:一个良民的自供状
《日日夜夜》:被伦理规训的性欲
《绿帽子》:前列腺炎的疾病隐喻
《偷窥无罪》:偷窥的狂欢
《闻香识女人》:启蒙的悖论
《伪币制造者》:你往何处去?
忠诚于大地
《一代奸雄》:“我们要威利!”
《黑社会》:选举与正义
不咬人的民族主义
到底谁是专制的病人?
《看上去很美》与幼稚园政治
《投名状》:身体利器,杀心四起
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
《桂河大桥》:忠诚于大地
陪审团的三重门
彼岸花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与正义
《七宗罪》:再谈救赎与正义
塞拉斯与以神之名
《戈雅之灵》:因什么而称义?
《鹅毛笔》:书写之难
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美国往事》:黑暗之花
寻找耶稣与等待戈多
《面纱》的爱情叙事与倾城之恋
《三峡好人》:关于三峡,关于好人
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犹在镜中
马丁斯科塞斯的困境
摩根弗里曼:父辈的旗帜
论贾樟柯:现实一种
后记/羽戈
……
序言 我一直认同一个判断,羽戈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命运之神如此乖谬,让他选择了法学,让他在大学四年——这是我们生命的交集——苦苦挣扎于诗歌与法律、文学与政治之间。后来, 围绕他的肉身和精神而展开的交战方逐渐增多:女人、足球、电影……幸运的是,他的战果累累,在思想随笔集《从黄昏起飞》之后,我们又看到这本电影评论集的诞生。他的粉丝们应该庆幸,尽管置身于号称温柔之乡的江南,他却没有丧失掉书写的意志。
影评这一文体在我的印象当中,向来是小资的专利。由电影类时尚杂志倡导的小资体影评,长期主宰着人们的欣赏品位,那就是以优雅的姿态推销一种零度价值尺度的审美趣味。它甚至连艺术本身也不再关心,而只关注一样东西:娱乐。正是在这种流行品位的召唤之下,才有了《色戒》一类电影的出场。艺术水准的低劣和电影叙事及主旨的矫情,并未败坏普通观众的胃口,几场劣质床戏就挽回了观众对它的热爱,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色戒》票房成功的同时,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的商业大片却因缺乏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深度屡遭责难。此种景象是不公平的。唯一的原因即是前者有大胆床戏而后者没有。
文摘 插图:


被规训的欲望
《色,戒》:情欲与政治
让政治的归政治,艺术的归艺术
李安先生导演的《色,戒》在中国大陆上映没几天,就掀翻了两座沉寂的冰山:电影分级制度,忠奸意识与爱国主义。
要分辨后一个论题,至少得完成双重思维跳跃: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是否全然对应那一段壮烈而迷乱的历史,王佳芝与烈士郑苹如、易先生与汉奸丁默之间,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划等号?同样,李安的电影精神有多少承继于张爱玲的文本?
甚至还有第三重疑问,龙应台先生已经在拷问:丁默背上“汉奸”的帽子以及被处决,隐藏了什么样的内幕?(丁氏在1941年就与国民政府的陈立夫、戴笠等巨头合作,抗战胜利后入狱,但未判死刑。据《陈立夫回忆录》:丁默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狱中保出去看医生,从南京拘留所出来,顺便游览玄武湖……这个消息被蒋委员长看到以后,蒋委员长很生气地说:“生病怎还能游玄武湖呢?应予枪毙!”——死因是“贪看一点湖上清风”。见龙应台:《我看〈色,戒〉》)
张爱玲的价值观很别致。胡兰成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这我信。我觉得张氏写《色,戒》,未尝没有为胡兰成的落水,以及她与胡的乱世婚姻辩护的意思(如对易先生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想起胡兰成:“人像映在那大人国的凤尾草上,更显得他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据说也是主贵的。”)。可其主题,我以为集中于两点,一是标题所示,色与戒的纠结;二是文中的一句话:“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到李安这里,主题就浓缩为一点:情欲。不管是变态的还是常态的,情欲就像秋天纷纷的雨,融化了世间的家国爱恨,命运的美丽与哀愁。
可有些人就是看不惯这些,于是,歪曲了历史真相,混淆了忠奸意识,抹杀了爱国主义等,棍子一个接一个,打压得秋风秋雨愁煞人。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大批判的卫道士,并非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广电总局的剪刀手——这一回,他们倒是格外慷慨,在审查之时,仅仅剪掉了13分钟的戏份:杀人戏由八刀变为一刀,情欲戏由五场变为三场(相比《无间道》和《黑社会》的横遭篡改删削,李安实在应该拍额庆幸);至于意识形态方面,却未做任何阻拦。由此而言,难道剪刀手的政治觉悟还不如卫道士,才轮得到后者大放马后炮?皇帝不急太监急,一直是中国政治生
……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悼念英格玛伯格曼的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之一个小节标题。1956年拍摄《第七封印》之时,伯格曼曾如是说:"经由死亡,我即化为乌有,穿过黑暗之门。等着我的,全是我无法控制、预料和安排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有如无底的恐惧深渊。"——除了在他逝世翌日敲下了几个字,后来三次坐在笔记本前,满怀言说的激情击打键盘,却始终未能完篇。我没有勇气拿一篇残文来滥竽充数,只好留白。按中国国画原理,留白是一幅画中最讲究的部分,令人回味深长。回味什么呢?也许正因此诞生了这个怀念与感恩交杂的书名。
另有一点要交代的是,关于电影这门学问,我只是初学者,不要指望一个连大卫林奇与大卫芬奇都无法作出准确区分的作者能够为你提供电影技术方面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祈望窥见电影背后潜藏的某些隐秘的事物,譬如情欲,譬如救赎,譬如爱,譬如正义,譬如它们之间执着怨毒的搏击,虚情假意的合谋。我写下的大多数评论文字, 与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干系。其中充斥的种种无知、傲慢与偏见,更无损电影的经典品质。如果你无法忍受一个外行人的浅薄和聒噪,那么不妨将这本虚妄的影评集当作社会政治学评论来阅读。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