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全新理念)

发布时间: 2010-02-13 13:54:38 作者: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全新理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01794782/9787501794782
条形码:97875017947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张老师教你学语文系列丛书(1)

内容简介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全新理念)》内容简介:我是语文题老师,不是语文老师。。我将现在的基础教育分为三类:失败的教育,成功的应试教育和成功的素质教育。我觉得数学属于第二类,而语文的教育,连成功的应试教育都算不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痴迷于做数学题,但却没有那么多学生喜欢做语文题?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一种“最低分训练”,不是要在偶然性中获得高分,而是要获得最高的最低分。拿中考来说,如果你考好了是110分,那未必是高手:但如果你考差了却依然是105分,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很多语文标准答案就像空降兵,语文考试的规则更像是一种“潜规则”,没有理性,只能在黑暗中靠嗅觉默默探索。我希望成为语文的福尔摩斯,让语文的案情大白于天下。
我誓把应试教育进行到底。我相信,素质教育,应自应试始。
我抱一种“大语文观”。语文应该是各科的汇集地,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不管去哪个方向,必须经过这里往左是哲学,往右是历史,往前是文学,往后是科学。但如果要将其他学科都独立分开,把十字路口通向四方的路都堵死,让语文只剩下语文,这时的十字路口就成了压在学生身上沉重的十字架。
我最想成为一个活在词语中的人。
作者简介 张兴东,一个“语文题老师”。
编辑推荐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全新理念)》:送家长一种思路,教学生一种方法,给老师一种启迪。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人文读本》主编、央视“东方之子”、特级教师,方圆,“绿色语文”倡导者、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诚善美作文”倡导者、“作文打假第一人”、资深编辑,刘加民联名推荐。
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第一章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一、什么是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二、数学方法的精髓
三、语文不仅仅是情感赏析
四、情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五、现实的“真”和语文的“真”
六、语文的“祛魅”

第二章 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一、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二、现实的语文,真不讲理
三、标准答案是个空降兵
四、用理性走出考试“潜规则”
五、成功需要思维的能力
六、用数学的方法教语文,乃是赋予语文以理性

第三章 用语文点亮数学
一、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自信是一种能力
三、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就是素质教育
四、用语文点亮数学

第二部分 语文热点透析
第四章 我怎样看待应试教育
一、分分致命
二、因为要补课,我才去机构,还是因为机构,我才要补课
三、应试怪圈是考试的异化
1.补课的背后,是应试教育
2.应试教育背后,是考试的异化
3.考试“异化”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
4.争夺教育资源的背后,是“赌命”
四、摆脱应试怪圈,请自家长始

第五章 语文高分考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
一、高手,决战于语文
二、语文是一道没有把手的门
三、“哑巴语文
四、语文获得高分,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1.语文始于积累
2.在积累中发现
3.学会寄生的思考
4.把素质变成分数,“题感”很重要

第六章 家长在学习方面能做什么
一、吃小灶“直线育分”
二、叛逆是独立的标志
三、我的学习建议
四、熏陶从细节开始
五、明智的家长应该是观音菩萨
六、鼓励孩子超越自己

第三部分 考试是一门技术
第七章 中考是否有规律可循
一、中考也有雷同题
二、寻找规律,从押题谈起
三、做“母题”,树立“类”的观念
四、记叙文阅读四类题举隅
五、阅读题型家谱
六、先“横”向做题,后“纵”向做题

第八章 文言文不差分
一、文言文不差分,差啥
二、“尸体解剖”文言文
三、我与文言文
四、文言文是一个驰骋思维的空间
五、如何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六、把文言文读活

第九章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一、考试是一种有益的智力游戏
二、阅读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纯粹的阅读能力
四、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阅读“陷落”之谜
六、阅读能力低下,是知识匮乏的标志

第十章 作文的教与学
一、话题作文考烂了
二、回到(半)命题作文
三、学生:我敢写真情实感吗
四、我的作文观
1.观点之“真”
2.形式之“真”
3.语言之“真”
五、“真”是一种能力
跋:我是“语文题”老师,不是语文老师
后记
……
序言 逻辑是语文的内核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一部很吸引人的书稿。这里讲了很多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真话、实话。在该书出版之前,我有幸拜读这部书稿,确实令人振奋。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张兴东老师新近提出的语文教学法。他不仅选择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更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置人语文教学平台:这就是把握语文思维的内核,让语文成为逻辑严密的“讲理”的学科。
很多人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什么明确的客观标准;而作文则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历程表达出来,它们只跟随自己心灵脉搏的跳动展现出轻重缓急冷暖变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中学生的主观个性。人们常说,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只能靠一点点的积累。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主导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进展缓慢,不能适应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落后状况的存在,说明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与一线教学实际需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事实上,语文教学是很有规律的,值得我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张兴东老师提出的“用数学方法学语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要尊重汉语的内在规律。要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回归到语言的本质上来,就应该把语言看作是思想的载体、表达的工具,信息传播的工具。我们倡导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广大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为此也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究。张兴东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价值的。
文摘 第二章 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一、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许博士: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很难学,特别是阅读和作文,更是一团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错,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稀里糊涂就参加考试了,得不得分都是稀里糊涂。有的时候,似乎明白了一点,但很多都无法明白,语文成了一笔糊涂账。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语文等于欣赏,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把握,你通过“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想怎样化解这个难题呢?张兴东:我想在感性语文中植入理性。我把语文作为一种思维训练。许博士:你为什么把语文当做一种思维训练来理解呢?张兴东:我们经常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语言,你就没法思考。这就像一个哲学家(卡西尔)说的,人是符号的动物。一个动物看到一块肉,只能流下唾沫,只能想,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但是人不同,人会首先判断它是什么,并用一个名词称呼它,羊肉、牛肉等等,人给万物命名,再用语言去认识万物。先称呼事物,比如苹果,然后才想到苹果是可以吃的。人不像动物,不是直接去面对现实,而是通过一个语言的世界去理解现实,通过语言我才跟苹果发生“间接”联系。而且,词语的空间比现实空间要大得多,词语中有孙悟空,而现实中没有;词语中有哈姆雷特,而现实中也没有。许博士:你的意思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载体,它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行动的向导,是这个意思吗?张兴东:对,行动需要思维去指导,思维又要以语言为载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是句老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说,高深的思维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文字。一个比较粗浅的想法,比如我的邻居得罪我了,我要报复他一下,我是骂他一下,还是从此不理他,这过一下脑子就可以做出决定;但深度的思考,是无法在脑子里直接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篇有见地的论文用两万字写成,这种思考绝对不可能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一晚上的结果。哪怕是想十年,脑子里的想法也是没有逻辑性的、混乱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太活跃了,你可能想起一点然后跳到第二点,从第二点又跳到第三点,当你跳到第五点的时候可能就把第一点忘干净了。许博士:或者在想某件事,中间又联想到其他事情,就跑题了。张兴东:思维就迷路了,想到这个又想到那个,这时的思维不再是一条清晰的直线。
后记 一种教学思想的成熟,要之有两种方式,其一、听学生反馈;其二、投入社会,让更多的人来批评。从我的角度说,从内部讲义到正式出版,实际上对教学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飞跃,原来一些零星的想法,变成了系统的思路,脉络更清晰了。而如果有幸听到更多读者的批评意见,对我教学的改进,是莫大的促进。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一书,是我与许博士花了几十天时间讨论、切磋的结果,全书采用对话形式,实际是思想的碰撞,共同的创作。许博士曾当过十余年的记者,他说,一个好的记者,循循善诱让受访者说出真话;而当编辑,则需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催生一种思想,完善一种理论。本书若有千虑之一得,皆归功于许博士。当然,也得感谢王俊清,她“挑剔”的眼光对书稿的完善,也很有帮助。在写作本套教辅的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业内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人大附中的张继峰老师曾与作者长聊,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完善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沙宗平老师也曾对书稿提出一些意见,《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一章的第一节就是这次讨论的结果。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老师审读了全部书稿,并欣然作序。在完善书稿的过程中,又得到《中学生》杂志社、作文教学专家刘加民先生,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人文读本》主编、央视“东方之子”方圆,“绿色语文”倡导者、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中肯建议,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读书人网 >教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