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13 15:20:27 作者: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9787500570073
条形码:97875005700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财经博士论丛

内容简介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内容简介:企业融资问题,尤其是企业融资的偏好和成本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争论的焦点之一。从国际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并提供借鉴经验,是《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不对称信息的引入改变了M—M定理的“结构不相关”结论,Myers和Mailuf(1984,《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称为后M—M规则)认为,企业经理相对于外部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基于现有股东的利益,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严格遵循“内部财务盈余一外部债务一外部股权”的PeckingOrder顺序,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企业几乎不会使用股权融资。国内主流的研究则认为,PeckingOrder是一个普适性的融资顺序理论,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却违背了这一规则,偏好以股权进行外部融资,其较国外公司低得多的股利支付率大大降低了股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在中国成为人所诟病的“免费现金”。
基于上述背景,《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系统梳理并研究了企业融资理论尤其是企业融资结构和偏好理论,并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证明,提出了《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的理论观点。国际市场企业融资的现实证据也证实了《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的理论结论。
作者简介 王增业,1971年3月生,山东沂源人,天津市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副秘书长。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资本市场、证券融资、基金管理与企业并购等。曾在国内外相关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并主持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合著)6部。现就职于某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本运营部门,从事海外购并业务。
编辑推荐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财经博士论丛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二、本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概念、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本书的有关概念
二、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书创新点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本书的创新点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企业融资理论与模型综述
第一节 企业融资的偏好理论
一、M—M定理: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结构无关论
二、后M—M规则: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融资顺序
三、代理理论:激励相容的权衡
四、公司控制理论:控制租金最大化的融资决策
第二节 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测度的理论与模型
一、M—M定理对资本成本的度量
二、放松M—M定理条件的资本成本分析
三、CAPM:股权成本的组合定价模型
四、CAPM的发展
五、F—F三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与实证检验
第三节 国际股权融资的偏好与成本
一、股权市场国际化
二、股权融资国际化的效应分析
三、股权国际化融资的成本

第三章 企业融资的股权偏好
第一节 忽略代理成本:知情债权人的清算威胁
一、分析框架与假设条件
二、不同情况下的证券设计
三、清算威胁下的最优融资方式
第二节 考虑交易成本:经理人的替代防御
一、总体框架
二、控制权与破产威胁
三、股东与经理人的债务选择
四、均衡时的最优解
第三节 股权偏好:一个市场反应模型
一、假设条件
二、管理者信息完全时的市场反应
三、管理者信息不完全时的融资选择顺序
四、均衡分析

第四章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股权融资的国际化
一、世界股市发展及股权融资结构
二、股权融资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三、不同国家的企业融资结构
第二节 美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分析
一、对于后M—M规则的检验
二、美国企业的真实融资偏好:F—G分析
三、结论
第三节 中国企业融资的股权偏好
一、股权融资发展概述
二、股权融资的弱偏好特征
三、股权融资的制度倾向
第四节 小结与评论

第五章 股权融资成本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股权融资成本
一、股权融资的全球化
二、股权融资成本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
一、基本方法
二、计量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
一、计量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三、股权的风险升水
四、股权成本实证
第四节 小结与评论
一、关于财务杠杆比率
二、关于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与成本因素
三、关于市盈率和市净率
四、关于股息支付比率
结束语
一、前文的研究结论
二、低成本的债务隐藏了什么
三、理性成本及其表现
参考文献
附表:本书部分参考数据
后记
……
序言 发展股市、以股市行为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确是中国上个世纪的一大创举。然而,中国股市上市的计划性(交易对象额度分配)与交易的市场性(交易主体完全自由)之间的背离,决定了其发展的争论性和曲折性。如果以1991年深圳10月19日、上海12月11日股市开盘算来,迄今已经刚刚超过12个年头。在风风雨雨的背后,不少学者对这一市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01年以来,伴随着中国股市的深幅下挫,对这一市场讨论的声音又大了起来,而且,在众说纷纭的背后,有一种声音特别突出:即中国股市的投机性源于上市企业“圈钱”思想过于严重,与国外证券市场相比,中国的股权融资成本过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为“免费现金”,因此,与权威性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偏好顺序不同,中国企业的融资尤其是外部融资的顺序选择并不是一种标准的强弱顺序(PeckingOrder),即先是内部留存收益,然后是外部债务融资,迫不得已才会选择股权融资。然而中国企业的融资顺序却完全违背了这一顺序,企业过于偏好“低成本(easymoney)”的股权融资。
应当说,企业融资在管理学方面的著述非常丰富,但是就理论问题而言,尤其是企业的融资偏好问题,研究角度过于专一,目前国内理论界基本都遵循所谓的强弱顺序(PO)说。
文摘 插图:


第三节本书的概念、结构
与主要内容
一、本书的有关概念
本书的许多概念至今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提法,因此,为避免误解,特作进一步说明。
企业。公司。在本书中是一样的,都是指现代经济社会中按照Coase(1937)定义的那样,是由“一组契约规定着不同人的行为必须符合某种规范的用来组织生产的组织。”:Berle和Means(1932)对于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给予了分析,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公司组织结构符合分离原则。
管理者,经营者,经理人。作为公司经营的实际操作者,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司的正常运转,可能也还有股东的身份。如不作特殊说明,均视为股东所聘用、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雇员。全股权企业的企业家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或原始股东。
合同与契约。在本书中都表示缔约各方为达至某个目标,规定了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善意遵守的相互约定。
资本结构,财务结构。本书中都是指企业资本来源(包括权益和债务)的组成与分布。
杠杆率,杠杆。杠杆率又称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整个资本中的比率,杠杆是指因负债放大了企业所有者(股东)可供投资的资金总量。
负债与发行债务,股权与发行股权。在本书中表示不同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
后记 关注中国股市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十多年来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经曲折,故事纷纭,的确是一个迷人的市场,尤其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案头一直就有几本描写华尔街风云历史的书,情节亦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金融货币史上有个著名的格雷沙姆法则(Gresham’sLaw),讲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而在资产交易市场上,众所周知的是“柠檬法则(Lemon’sRule)”。前一个是制度设计问题,后一个则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股票市场是一个天然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追逐财富的人们必然使“柠檬”充斥于中,劣币最终驱逐良币。
所幸,股市的监管者们在多次的劫难与洗礼之后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发明了种种管制的办法来规范在巨大的金钱面前变得无比贪婪的各行各色的人们的行为。制度是有效的,但也有失灵的时候。以高度保护弱势群体投资者利益闻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爆出了“安然”、“世通”的丑闻,足可明鉴。
读书人网 >理财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