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040176475
条形码:97870401764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研究生教学用书
内容简介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阐述水轮机、叶片泵装置系统过渡过程领域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内容以作者多年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所获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主。这些成果已从理论到计算方法构成了全新的系统,并已在国内诸多大中型水电工程设计中得以应用。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了常规水电站水轮机装置、抽水蓄能水电站水泵水轮机装置以及一般水泵装置各种过渡过程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读者对象为流体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设计、运行管理及教学人员,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力机械的工作特点
第二节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
第三节 研究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的技术经济意义
第四节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叶片式水力机械的全特性曲线
第二节 叶片式水力机械各种过渡过程的历程分析
第三节 叶片式水力机械的广义基本方程式
第四节 轴流式水轮机动态轴向水推力的解析表达式
第五节 水力机组转动部分的运动方程式
第六节 水力机械装置水力系统中不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第七节 水轮机装置水力系统刚性理论水击的基础方程式
第八节 水力装置管道弹性理论水击的基础方程式
第九节 叶片式水力机械工况参数的相似换算
第十节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的模拟’
第十一节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计算问题的提法
第三章 水轮机装置的过渡过程
第一节 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概述
第二节 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 水轮机压力引水管道中水击的解析计算
第四节 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及其解析计算方法
第五节 导叶分段关闭时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转速瞬变规律的解析计算方法
第六节 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基于水轮机外特性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七节 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基于特性解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八节 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基于特性解析的特征线解法
第九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的合理控制方式
第十节 退出飞逸过渡过程计算及防飞逸保护措施
第十一节 突减与突增负荷过渡过程及其特性解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十二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发电转调相过渡过程及其特性解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十三节 零流量工况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的轴向水推力与轴力矩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转动部分上抬事故及其有关计算
第十五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组起动过渡过程及其计算
第四章 叶片泵装置的过渡过程
第一节 叶片泵装置过渡过程的类型和主要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叶片泵不稳定工况的基本方程
第三节 叶片泵的运行工况点
第四节 泵机组起动过渡过程的计算
第五节 泵机组动力突然切断调节元件失控拒不关闭的过渡过程及其计算
第六节 泵机组动力突然切断调节元件受控关闭的过渡过程及其计算
第七节 水泵长压水管道末端阀关闭的水压计算
第八节 水体分离理论及其计算
第五章 复杂水轮机装置系统的过渡过程
第一节 复杂水轮机装置系统过渡过程概述
第二节 压力引水管道调压室水动力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第三节 调压室水位波动的稳定性
第四节 尾水调压室的水动力学计算
第五节 带上调压室的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计算
第六节 带下调压室的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计算
第七节 带上、下调压室的水力装置过渡过程计算
第八节 不考虑弹性效应的带上、下调压室的水力装置过渡过程的特性解析计算法
第六章 贯流式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
第一节 贯流式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概述
第二节 贯流式水轮机基本力特性的解析表达式
第三节 贯流式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基于内特性解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四节 贯流式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的合理控制方式
第七章 抽水蓄能水电站水泵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
第一节 抽水蓄能水电站与水泵水轮机
第二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的全特性曲线
第三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理论绘制与特征工况点的确定方法
第四节 抽水蓄能电站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置水轮机工况下的过渡过程问题
第五节 水泵水轮机装置水泵工况下的起动过渡过程和起动方式
第六节 水泵水轮机组为改善泵工况起动特性的技术措施
第七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置泵工况直接起动过渡过程考虑导叶漏水转矩的计算
第八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置泵工况断电过渡过程的解析计算方法
第九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置泵工况断电过渡过程基于内特性解析的特征线解法
第十节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的仿真
第八章 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的现场试验研究
第一节 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的现场试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装置甩负荷与突减负荷过渡过程试验
第三节 混流式水轮机装置甩负荷过渡过程现场试验
第四节 水轮机动态流量瞬变规律的现场实测
第五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装置起动过渡过程的现场试验研究
第六节 轴流式水轮机装置突增负荷过渡过程试验
第七节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装置发电转调相过渡过程现场试验
第八节 具有尾水调压室与长尾水隧洞的水电站过渡过程现场试验
参考文献
索引
……
序言 《水力机械装置过渡过程》即将出版之际,使我回忆起同作者常近时教授四十多年友谊与合作的一些情景。长期以来,常教授主要从事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和叶片式水力机械水动力学计算两个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而我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友好的合作,使我远比一般人对他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更为了解。对他所创立的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基于内特性解析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新体系的重要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水电站水轮机装置与水泵站水泵装置过渡过程一直是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学者与技术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个学科分支。当时的苏联与美国的学者都在各自具有优势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与压力管道弹性水击等方面有过重要贡献,使过渡过程的研究大大超越了水电站调节保证计算的范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值计算成为过渡过程最普遍的计算手段。
我国一些专家,其中包括常教授与我在内都曾为引进美、苏两国的过渡过程理论与计算方法做了不少工作。但很快就发现这些计算方法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既均取用水轮机模型的静态全特性曲线作为边界条件,计算不准确;当没有全特性曲线时,难以计算,勉强进行计算,其结果误差很大;对于双调节组件的轴流转桨式、贯流式水轮机装置,特性曲线的前期处理工作十分繁琐,十分盲目,原则上无法进行计算。况且,在我国,没有一台水轮机具有全特性曲线,因此,这些国外的计算方法从根本上说不适于国内应用。因此,常近时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为创立不需要全特性曲线便可准确完成过渡过程计算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他研究出用于描述过渡过程叶片式水力机械不稳定工作状态下各主要动态工况参数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各种水力装置、各类过渡过程、考虑系统弹性与不考虑系统弹性、简单管道与复杂水力系统的过渡过程基于内特性解析的计算方法。为了验证这些理论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岳城、大伙房、富春江、镜泊湖、古田一级、古田四级、二龙山、参窝、模式口、玉渊潭、石板等十余座水电站进行了百余次过渡过程现场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成果。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