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40267631
条形码:97870402676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的实证调查为例》以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为研究个案收集数据,系统阐述和讨论了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环境和就业意向。调查共涉及廿肃省的11所高校,得到有效大学生问卷近4 000份,有效研究生问卷800多份。该研究围绕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宏规经济政策和微观主体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重点对“工作搜寻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大学生就业指导”、“甘肃省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凭筛选与研究生就业难”等几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多视角地分析了西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行为,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背后的就业环境和制度背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孙西才,1973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任西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兼任甘肃省教育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曾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收入分配。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在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教育研究》和《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 《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的实证调查为例》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课题论证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形势演变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制度
第互节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第三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样本概况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第三节 基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得出的结论
第四章 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对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的解释
第三节 西部高校师范生更需要免费教育
第五章 工作搜寻与大学生就业
第一节 工作搜寻理论概述
第二节 样本数据和变量描述
第三节 甘肃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节 大学生工作搜寻的特性及政策含义
第六章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第一节 社会资本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考虑因素
第三节 社会资本及其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探讨如何研究社会资本与就业
第五节 甘肃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资本关系运用分析
第六节 构建大学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
第七章 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对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现状的讨论
第八章 甘肃省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第一节 甘肃省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二节 甘肃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甘肃的经济、人口和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甘肃省研究生分科情况和专业结构与全国比较
第四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九章 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凭筛选与研究生就业难
第一节 文凭筛选理论概述
第二节 研究生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难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十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述
第二节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第三节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第十一章 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
第一节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本情况及办学特点
第二节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第五节 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第十二章 西部地区就业潜力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就业以及就业潜力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西部地区的劳动供求分析
第四节 西部地区就业的潜力研究
第五节 促进西部地区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附录1甘肃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
附录2甘肃省2007届研究生就业调查问卷
附录3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附录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就业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全社会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本身不是很发达,一方面由于本省高等教育的规模有限,高考录取率一直处于全国倒数的位置,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较少,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这就使得甘肃普通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两难境地,甘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但实际上,甘肃又是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是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最少的省份之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就是高素质的人才。
课题组以甘肃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课题,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甘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甘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外部因素、如何提高甘肃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作者不仅采用实证的方法,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而且还从甘肃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而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甘肃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搜寻与大学生就业,甘肃省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与研究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独特的视角对甘肃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深入研究。
文摘 插图:

具体内容:毕业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不同,面对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选择、期望月薪、单位福利标准、就业目的、职业声望排序、就业中关注的月薪问题、就业中最有效的求职手段等都有所不同。
(2)男性大学毕业生与女性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是否存在欠缺问题
比较男性与女性在相同人力资本的情况下,使用社会资本是否存在差异?假定在西部地区男性大学毕业生比女性在社会资本上拥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通过制度资本(党员身份)影响社会资本是否显著来看;弱关系(非亲属关系)有利于获取一般社会资本,而强关系(亲属关系)促进了政治社会资本。
可进行一个多变量分析,将获取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性质(通过亲属关系获取社会资本的百分比)、人力资本(教育)以及制度资本(党员身份)同时回归,以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从自身的社会网络中可以动用的资源整体情况与就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可加快就业进程,往往人力资本越高越能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面临扩招带来的大量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在就业时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资本作用的影响,而这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就是毕业生从个人社会网络中所能获取的资源。调查内容中可以测量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信息、联系就业单位、落实就业单位时运用的家庭及个人社会网络,如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依靠什么关系确定就业单位、社会关系与情感因素的亲密程度等。
后记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始于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期间,我参与了赖德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及浙江大学姚先国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
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社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不能够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很好地衔接,将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这将影响我们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既不利于国家,不利于家庭,也不利于学生本人。目前,在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短缺现象突出,而同时高校的师范毕业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研究生——也出现了就业难问题,“研究生就业遭遇寒冬”,这样的标题也悄然见诸报端。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正处于国家转型和发展的重大社会变革过程中,属于转型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还吃旧体制的饭,尚未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他们将注定在“白领失业的浪潮”中弄潮。因此,探讨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机制就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