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08081476/9787208081475
条形码:97872080814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是学者韦森近些年来的学术随笔集,从政论到时评,从思考到批判,多维度,大视野。韦森凭着学者的眼光和胸怀,以流畅的文笔,对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政制、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一一提出疑问,并加以剖析。
作者简介 韦森,山东单县人,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0年至200l年曾为剑轿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访问教授,2006年5月至lO月曾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客座研究受。自j980年代初以来,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开放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困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并经常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撰写专栏文章、时评和学术随笔。主要研究领域为翩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对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神学等学科电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学术专著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文化与制序》、《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经济学随笔集集:《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如诗》、《思辨的经济学》;此外还译校过马克斯韦伯的《经济通史》等多种国外学术名著。
媒体推荐 人参与他所属于但又同时与之分离的世界。然而,只有通过参与到世界的那些构成人自身生命的部分之中,对世界的参与才是真实的。
——保罗蒂里希《存在之勇气》
如果你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那么,哈耶克说,你不会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优秀的经济学家应同时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萨缪尔森说他自已是“最后一位通才型的经济学家”。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学家通常仅仅是,而且满足于足“经济学家”,就此而占,韦森是一个例外。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汪丁丁
书森教授的作品总是很有特色,值得琢磨、细读。在目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许多人会认为法治、民主、宪政都是一些知识人的抽象诉求,好像跟老百姓的生活没关系。但是,书森教授的著作能走出眼前的雾障,让我们认识到,长久持续的增长才是关键,而宪政、民主、法治是保证持续增长的基础,是长久的饭碗问题。闲此,本书值得各行业柯识之士多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
没有自由主义的精神境界,伺来经济学家?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追求自由殚精竭虑、忧思重重而发自肺腑地呐喊,所以即使他不足惟一的,也是中国极少数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之一。真正有洞见的中国经济学家,不能只懂经济学,还要具备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懂得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精种。韦森这样说、也这样做了。这样的经济学家,中国又有几人?中国怎么能没有思想者?韦森就是一个。他写得那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经济社会信息了然在胸,思想观点如刀力透纸背,随事点染,益人心智。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首席教授李炜光
编辑推荐 《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是一本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特辑。
目录
自序第一篇 经济家的闲言碎语 经济学家的闲言碎语 惟予民言方和谐 知识生产与学术自由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与前景?——2005年4月27日《大国》丛刊学术座谈会的发言提纲 影响我学术人生道路的三本思想传记 实践着经济学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深切悼念薛暮桥先生 三位大师悼弗老 “商人”来自“商朝”? 传统文化与国企转制 交警可对路边停放车辆任意罚款? 交警部门可否安设隐秘测速雷达来偷袭超速驾车者 国税局征房产遗赠契税合情、合理、合法么?——收到上海一匿名市民来信后的一点随感 香港:法治与华人商业精神的一个奇妙结合 拉美经济停滞的制度.文化与历史原因 法治从自己做起第二篇 理解中国经济动态 政府与宏观调控:应该学会如何自“市场嵌入”中退出 “通货紧缩中国制造论”可以休矣!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跳出平等与效率两难困境的出路在于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腐败与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还在加速? 如何看待近来的物价上涨——韦森教授与复旦学子对话录 目前的通货膨胀能否遏制得住 盘点2007年中国10大热点经济社会问题 警惕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带来的种种负面社会效应第三篇 法治与税收 法治创造GDP 民主与法治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构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当为和不当为的法律基础 警惕政府征税的可能负面经济影响——“税收与宪政”专题讨论之一 税收立法权急需明确——“税收与宪政”专题讨论之二 税收法定主义的历史缘起——“税收与宪政”专题讨论之三 税收法定的当代实践——“税收与宪政”专题讨论之四第四篇 书简 哈佛书简之一司机点支烟的经济学分析 哈佛书简之二大禹治水的历史博弈分析 哈佛书简之三在哈佛读张晋藩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通史》 哈佛书简之四破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 芝加哥书简在芝加哥大学从语言哲学的视角聊主流经济学 瑞典书简美丽的斯德哥尔摩第五篇 访谈、通信与讲演 市场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保存与复兴——《复旦青年报》记者就“吟诵”问题对韦森教授的采访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公”与“私”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钱宏先生的一些电子邮件往来 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国一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 市场深化过程与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道路——2005年3月1日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讲演稿 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学讲座”上的讲演代后记:剑桥、天道与天职
……
序言 人参与他所属于但又同时与之分离的世界。然而,只有通过参与到世界的那些构成人自身生命的部分之中,对世界的参与才是真实的。——PaulTillich,《存在之勇气》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行程。这场以引入和培育市场机制为主轴的经济改革,不但引发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而且也导致了整个社会体制、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增长速率,经济总量得到迅速的扩张。自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增长了,近lO倍。除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外,30年中国改革开放带给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深层次的变化是,当下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稳态的封闭经济体了,而是一个把久远的传统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行政运作方式内嵌在(embeddedin)自身之中的一个急剧转型中的开放体系。西方当代“左派”历史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在《大转型》(TheGreatTransformation)一书。
文摘 针对中国目前社会收入分配中的种种问题,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的研究也表明,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已从一个相当平等的社会变成一个相当不平等的社会,在131个有数据可查的国家中,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排在第90位,只有41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比中国更不平等,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他的研究也发现,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期待不算高,只有约75%的民众希望政府拿出行动来降低收入差距,但这高于一般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美国的这个比例不到中国的一半。既然中国民众对不平等的容忍度相对较低,政府在处理不平等问题时应该采取一种如履薄冰、时不我待的态度,而不是继续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已成了举世公认的事实,原因在哪里?2007年,在中国学界所进行的一项极其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就是王小鲁博士对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王小鲁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社会内部的灰色收入,高达4万亿~5万亿。这天文数字般的灰色收入,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灰色收入,无疑是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且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通过一些灰色收入,造成了一批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富人。据此韦森认为,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私人企业家可能只是其中的少数。真正的富人,可能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这样那样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些变成“企业家”或大公司的“老总”)。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因之,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存在收入上的“不均”,应该是常态,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人们财富创造和收入分配差异原因上的“不公”,或者说是发财致富的机会不均等,参与市场活动的权利上有差异。人们财富创造和收入分配差异原因上的“不公”,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迅速富起来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显然又与我们现行的政治体制有关。因此,要真正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且差距继续拉大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启动并渐进l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民主与法治政制建设,从而真正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要达致这一目标,首先当做的事,还是要进一步减小政府行政干预与操控经济的范围和权力,以期用真正能进行违宪诉讼
……
后记 ~“This has been mylife.I havefoundit worthliving,and would gladly Hveit againifthe chancewere offered me” ——B咖nd Russell,Autobiography 用诗的语言撰写诗般的经济学,是我2000~~2001年在英国剑桥访学时曾形成的一个梦想。在美到超越语言之描述能力的剑桥,会没有诗?会没有梦?会没有思想?故在英国剑桥,我曾写了7篇“剑桥书简”,其中自己最喜爱的一篇“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曾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上。 2006年,我去了哈佛大学。哈佛,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哈佛的剑桥?剑桥的哈佛?不知界在哪里,惟感一种博大、庄严、和谐和平静的美。现在回想起来,在东剑桥(英国剑桥),我对美的认知,大致还是感性的,最多是知性的;到了西剑桥(波士顿剑桥),对美的领悟,才达致理性,甚至到了宗教超越式的彻悟。剑桥之美,哈佛之美,同为剑桥超越之美。在超越中,在西剑桥,我又写出4篇“哈佛书简”,其中感觉到最具份量的“司机点支烟的经济学分析”,后来也发表在了《经济学家茶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