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7800578236
条形码:97878005782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藏民族志》内容简介: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省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西藏是祖国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为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藏地方自1951年和平解放,1955年筹备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正式成立自治区以来,全区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自治区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59万(2004年),其中藏族246.47万,占人口总数的95.1%。其余还有汉、回、门巴、珞巴、纳西、怒等民族。虽然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但其他各民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而现在正与藏族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姚兆麟,193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58年8月参加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进藏,至1962年初回所。1976年后又多次进藏对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进行调查。长期研究藏族历史及封建农奴制度。主要著作有:《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合作)、《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合作),以及有关藏族、珞巴族等多篇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编辑推荐 《西藏民族志》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导论:喜马拉雅——西藏民族的摇篮
上编 藏族
第一章 藏族族源和藏民族的形成
一、猕猴变人传说和悉补野部的父系氏族
二、西藏境内三大族部的统一,吐蕃的形成
第二章 吐蕃东向扩张。青藏高原各族部联为一体
一、松赞干布稳定本土统治和发展,积极发扬外出联络、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新兴吐蕃的东向扩张,青藏高原各族部联为一体
三、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 西藏与各藏区在封建化历程中继续发展
一、吐蕃奴隶制王朝的崩溃,西藏等地走上封建化的道路
二、教派发展在与地方领袖的结合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后弘期佛教的普及与文化的统一性
三、藏民族的形成与西藏中世纪经济社会政治
文化的封建发展
第四章 西藏文化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贡献
一、农牧业生产技艺的创造,本土纺织、制作、建造各业的特点
二、天文历算、医药学的创造与发展
附录:经康藏西迁形成的夏尔巴人
一、夏尔巴人聚居的自然环境
二、夏尔巴人的来历及历史
三、樟木夏尔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四、风俗习惯
下编 珞巴族、门巴族和侄人
第五章 走出原始社会末期的珞巴族
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古老民族
二、由刀耕火种向锄耕农业过渡,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珞巴族家庭、氏族和等级制度
一、父系氏族与父子联名制
二、家长制家庭与婚姻习惯
三、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七章 适应环境、取于自然的生活与习俗
一、适应环境,利用自然的生活习惯
二、社会习俗
三、原始宗教信仰与丰富的文化创造
第八章 喜马拉雅南坡的门巴族
一、历史悠久的门隅人
二、东迁的墨脱门巴
第九章 门巴族的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火耕、锄耕和犁耕农业,编织、纺织和木碗等手工业
二、领主统治下的个体家庭经济
第十章 生活和文化特点
一、门隅和墨脱门巴族的生活
二、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
三、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巫佛并重的宗教活动
第十一章 丰富多彩的门巴族文化
一、丰富的民间文学
第十二章 察隅的人
一、察隅南部的民族交融
二、密林中的生产
三、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关系
四、嘎背亚梅、婚姻与家庭
五、橙人独特的传统衣饰
附录:雪域甘苦话当年
一、书生挎枪进西藏
二、爬山越岭,体验高原
三、广交朋友痴心融入
后记
……
序言 姚兆麟教授大作《西藏民族志》现在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省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西藏是祖国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为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藏地方自1951年和平解放,1955年筹备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正式成立自治区以来,全区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自治区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59万(2004年),其中藏族246.47万,占人口总数的95.1%。其余还有汉、回、门巴、珞巴、纳西、怒等民族。虽然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但其他各民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而现在正与藏族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摘 插图:

前一个阶段共历200年左右,大体上说此时处于主体地位的吐蕃王室是以政治军事的手段同化为主的。无论是7世纪前期西藏境内三部族的合并,还是其后直到整个8世纪征降整个青藏高原,吐蕃王室在扩张中通常使用的手段大致是类同的,即首先用军事实力进行征伐,使被伐方附于会盟之内,然后复以服从盟誓的方式使其归于一体化的统治;在这同时王室又常在联盟之内以通婚,即和亲的方式维系和强化王族与属部、部落间的紧密关系,如早期的羊同、苏毗中的重要家族,有的就是累世与王室通婚成为吐蕃的外戚贵族的,他们甚至获得辅佐赞普的“尚”位。后来的党项、吐谷浑亦与之类似;如松赞干布曾娶木雅(党项)王之女为妃;芒松芒赞也曾纳吐谷浑公主为妃;吐蕃赞蒙(公主)许嫁吐谷浑等联盟部落首领等,互相间缔结姻亲关系的多有所见。吐蕃扩大为大蕃,统治机构也随之扩充和加强,王朝从上述联盟和姻眷中不断吸纳辅佐力量,如松赞干布时所设论相就有这样的外戚贵族,赤松德赞时扩大到设置九大尚论“同平章事”总理朝政等,各大部族出身的贵族居于高位者,史籍中多有记载。随着地域和军事活动的扩展,吐蕃也扩大了军事编制,除将原有部族的三个“如”,增编为五个“如”外,还总计设置了61个东岱(千户所)。“东岱”是按地区以家族或部落为核心构成的,是适应青藏高原上以畜牧为业的部族社会组织。吐蕃通过它把所有属部编列成一个政治军事化的整体,从而壮大了实力。
吐蕃的创建和经营,始终都是在征战和会盟交替中进行的,以征战促成联盟的扩大,会盟往往是为新的征战作准备。吐蕃从奴隶制产生初期的部落联盟到奴隶制政权的创建过程中,走过的就是这样的历程。吐蕃没有专门的军队,征战队伍由部落组成,亦就是像前述的东岱,它既是军事行政组织,又是生产单位。
后记 本书的出版,首先应当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和热心于老干部工作的同志,以及中国藏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本着鼓励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发挥余光余热,为子孙留下宝贵财富的精神,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免于泯灭。
由于20世纪社会和学科在不断嬗变和发展,本书又经多年搁置,历年积累未及全面整理,书稿的风格、思路未得统一,待到出书有望时,不幸已经心力不及,因此学术端赖诸位师友、先来后到者不吝赐教,以求真为准。
最为幸运的是,正当有心无力做最后的抉择时,表妹邢维莉在热心帮助解决医疗上的困难时,又发现了编书上的难题,竟慨然允诺,牺牲业余时间,为我排忧解难,为本书的面世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这在隔行之下是十分吃力和难能可贵的。
现在书稿面世,可以说没有她的施予精神和中国藏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特此致谢。
本书上编附录中的“经康藏西迁形成的夏尔巴人”和十二章的原编者刘洪记和王晓义,与笔者曾在数年前的一个大型项目中合作,后项目因故中止。现在这个书稿策划时曾计划对此部分另行撰著,作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