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9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308068352
条形码:97873080683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浙江望族家族史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的变迁》主要讲述了: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简介 周扬波,1976年生,浙江江山人。治学方向为宋史及中国古代社会史。历任报人、博物馆研究人员、机关秘书,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已著有专著《宋代士绅结社研究》1部,在《文献》、《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编辑推荐 《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的变迁》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动机
第二节 命题的任务
第三节 研究起点及其空间
第四节 背景:吴兴沈氏的文化地图
一、湖州的人文地理
二、沈氏的历史分布
第一章 唐五代:士族的解体
第一节 沈法兴:最后一个豪强
一、沈法兴的生平
二、豪强沈氏的历史根源
三、武力强宗的消亡
第二节 沈氏门第的延续
一、唐代吴兴沈氏五品以上官员数量统计
二、唐前期:六朝余晖
三、唐后期:珍珠传奇
四、文化人物:士族的另一面
五、沈氏通婚状况
第三节 唐代沈氏的进士第
一、登科人数的统计分析
二、士族的溶解:以科举为中心的考察
三、对于吴兴郡望的探讨
第四节 五代:中古向近世的转折
一、吴兴沈氏在五代历史上的表现
二、《百家姓》新解
小结
第二章 宋元:绅族的建立
第一节 宋代吴兴沈氏概观
一、由唐五代入宋的外迁家族
二、湖州境的沈氏族支
第二节 德清沈:根深叶茂
一、沈与求支
二、沈畸支
三、沈枢支
第三节 归安沈:新生长点
一、东林支
二、沈该支
三、沈千支、沈瀛支
第四节 乌程沈:市镇崛起(附武康沈及其他)
一、乌程支
二、武康支
三、其他人物
第五节 元代沈氏
一、花溪沈
二、沈万三支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成熟的绅族(上)——各支概况
第一节 明清吴兴沈氏概述
一、明清吴兴沈氏的主要支派
二、明清吴兴沈氏的联宗
第二节 明清主要沈氏宗支简况
一、南浔支
二、乌镇支
三、胡支
四、长桥支
五、双林支
第三节 明清其他宗支简况
一、德清支
二、菱湖支
三、归安沈联芳支
四、乌程沈田莘支
五、乌程西南汇支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成熟的绅族(下)——以竹墩沈氏为个案的考察
第一节 竹墩沈氏的门祚
一、竹墩沈氏的历史分期
二、竹墩沈氏的成就
第二节 竹墩沈氏的家族维持
一、内在层面:祠堂、族谱、族产
二、外在层面:科举、联姻、交游与行善
第三节 竹墩沈氏对于族难的应对
一、明清鼎革
……
附表
……
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
文摘 插图:

沈法兴在江南立足已稳后,乘势自称梁王,都毗陵,改元延康,建置百官,并且改易隋朝制度,沿袭陈代故制,反映出江南大族对南朝的追念。沈法兴麾下陈果仁、殷芊、徐令言、刘子翼诸人皆为一时之选,尚有名士李百药被裹挟其中。如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话,在隋末群雄纷据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并非没有可能.可惜沈法兴过于乐观地估计局势,攻克毗陵后即认为江淮以南可以信手拈来,从此专立威刑轻于杀戮,很快将士离心。
沈法兴称王次年即武德二年(619),是其由立国趋于败亡的转折点。是时江淮一带有四大势力:沈法兴据毗陵,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尚有亡隋旧将陈棱孤军据守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陈军本是隋炀帝派来镇压江淮民变的,结果见对手皆为劲敌就坚守不出,杜伏威就学诸葛亮给陈棱送女人衣服,并蔑称其为“陈姥”。“陈姥”受激出战大败,一年后仅剩下江都孤城。沈、李、杜三大势力皆欲吞并江都这一江南重城,是年九月李子通率先攻击江都,孤军作战的陈棱分别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不愿让李独占鳌头的沈、杜立即派出援军,杜伏威亲自率军进驻清流(今安徽滁县),沈法兴则派出儿子沈纶进驻扬子(今江苏仪征县东南)。腹背受敌的李子通此时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天才,他招募江南人扮成沈纶的军队夜袭杜伏威,杜果然中计与沈交恶,两军按兵互忌之际李子通倾力攻陷江都,并乘胜进击沈纶而大败之,顺势渡江攻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沈法兴派出尚书左仆射蒋元超拒李于废亭(今江苏丹阳市东南),为李所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