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页码:35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ISBN:7806149333
条形码:97878061493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六朝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在六朝时期,尤其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我国的道教和佛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可以与正统儒学相提并论的两大宗教。从此,儒、佛、道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潮。由此可见,六朝时期的发展在我国宗教思想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另外,在六朝时期,还有一些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如摩尼教和袄教等,只是由于它们处于传入初期,所以影响不大,不足与佛教、道教相提并论。《六朝宗教》主要介绍六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其他宗教从简。
编辑推荐 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江苏省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目录
丛书总序(张耀华)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六朝以前的中国哲学及宗教
第二节 六朝宗教概况
第二章 道教在孙吴东晋的发展
第一节 道教组织的分化
第二节 《黄庭经》:上清派的理论准备
第三节 神仙道教的制作与新道派的萌生
第三章 南朝道教的兴盛
第一节 上层社会的支持与道教的完善
第二节 陆修静“总括三洞”
第四章 道教建筑的演变和经戒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道教建筑的演变
第二节 道教经戒的传授制度
第五章 佛教在孙吴东晋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在孙吴的传播
第二节 东晋佛教的勃兴
第三节 般若学六家七宗的形成
第四节 南方佛教领袖慧远及其佛学思想
第五节 “涅圣”道生
第六章 南朝佛教的隆盛
第一节 南朝皇帝与佛教
第二节 外来僧人的弘法活动和南朝僧人的西行求法
第三节 南朝佛教师说的兴盛
第四节 观音菩萨、弥勒佛、阿弥陀佛信爷的流传
第七章 佛教信众的壮大及寺院经济、缯官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信众的壮大
第二节 寺院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僧官制度的建立
第八章 儒道佛三教的冲突与会通
第一节 道佛之争
第二节 儒佛之争
第三节 儒道佛三教的融通
第九章 六朝道教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道教与养生学
第二节 道教与文学
第三节 道教与艺术
第四节 炼丹术与火药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性科学——房中术
第六节 道教与武术、兵法
第七节 道教与环境伦理学
第十章 六朝佛教的广泛影响
第一节 佛教与汉语
第二节 佛教与文学
第三节 佛教与绘画
第四节 佛教与造像艺术
第五节 佛教与音乐
第六节 佛教与环境伦理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自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止,这段时期里,先后有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六个王朝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时称建康)建都。历史上,习惯将这六个王朝统称为六朝。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乱世。六朝之前,中国处于两汉(西汉、东汉)王朝时期。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期中国是一个统一、强盛的国家。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内部、外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国家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分裂局面。最初是农民起义、豪强割据,不久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之势。接着是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公元280~316年,共37年)。西晋以后的长时期里,中国仍然是动荡、分裂的状态:中原士族逃奔江南,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以后相继演变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东晋时期,中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由几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南朝时期,北朝也先后有几个王朝更迭。
文摘 四、佛教的创立与传入中国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生于迦毗罗卫(今尼泊尔提罗拉克特附近)。他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的春秋后期。释迦牟尼作太子时,曾经在出城时,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修行的人,他由此感慨人生的痛苦和世事的无常。为了寻求解脱,他在29岁时离家修行,先后跟随阿罗逻迦罗摩、郁头迦罗摩弗等师父学习,苦行六年,仍然没有开悟。他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让人觉悟和解脱,就放弃苦行,来到摩揭陀国泥连禅河沐浴净身,在喝了牧羊女的乳糜之后,于西岸的一棵菩提树下入定开悟。
释迦牟尼得道之后,最初在鹿野苑向侨陈如等五人宣讲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义。①他长期在印度北部、中部的恒河流域等地传法,被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表示他不仅已经彻底掌握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并修行成佛,而且还能够指引并带领任何愿意跟随他修行的人走上这条解脱生死轮回的道路,最终让他们也能够像他一样得到解脱。他所传授的道理被称为佛法,他所创立的教派被称为佛教。
经过40多年的传教,佛教在古印度得到了广泛传播。释迦牟尼身边经常聚集着一大批信徒听他讲经说法。他的出家弟子分别被称为比丘、比丘尼。比丘意为受持净戒,以乞食为生并破除烦恼的男性出家人,最著名的比丘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后记 六朝宗教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宗教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思想,我们已经有过一些研究的设想,并有幸得到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金的鼓励和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全面开展这项工作。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编撰一套《六朝文化丛书》(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并于2001年10月约请我们撰写丛书中的《六朝宗教》。我们欣然应允,并开始搜集材料,着手写作。
呈现在诸位面前的这部小书是我们三个人共同合作的结晶:我们先拟订了写作提纲,然后由田永胜博士负责佛教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四、第二节四,第五、六、七章,第八章第二节、第三节一、三、四、七,第十章)的写作,赵建功博士负责道教和其他部分的撰写。初稿成形后我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再由作者改订。最后由赵建功博士协助我统稿,又按照丛书主编陈安吉先生的意见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改,并写出《前言》和《后记》。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引用了许多前辈、同仁的研究成果,书中尽量予以注明,只是限于丛书体例而未能详尽,但在参考文献中则全部列出,在此我们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