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此情犹思(共5册)

发布时间: 2010-02-16 04:04:55 作者:

 此情犹思(共5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页码:148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6995048
条形码:97878069950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季羡林回忆文集
套装数量:5
图书品牌:天津华文天下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该文集分为5卷10编,即“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前四编侧重反映先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中三编集中体现殷殷真情;后三编则突出先生对人生意义、人与自然、未来社会的思考和展望。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全套文集近20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图片,在构思、内容、编排体例、装帧设计等方面深具匠心。尤其特别收录了先生近年来的新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和讲演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并蜚声海内外,而该套文集正是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目录
【第壹编 求知清华】《清华园日记》节选
一、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
二、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9
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58

【第贰编 留学德国】《留德十年》节选
一、留学热/22l
二、天赐良机/223
三、在北平的准备工作/225
四、“满洲”车上/228
五、在哈尔滨/230
六、过西伯利亚/233
七、在赤都/236
八、初抵柏林/238
九、哥廷根/244
十、道路终于找到了/246
十一、怀念母亲/251
十二、两年生活/253
十三、章用一家/255
十四、汉学研究所/258
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260
十六、完成学业尝试回国/262
十七、大轰炸/267
十八、在饥饿地狱中/269
十九、山中逸趣/272
二十、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275
二十一、我的老师们/277
二十二、学习吐火罗文/281
二十三、我的女房东/284
二十四、反希特勒的人们/288
二十五、伯恩克(Boehncke)一家/290
二十六、迈耶(Meyer)一家/292
二十七、纳粹的末日??美国兵人城/294
二十八、盟国/299
二十九、优胜记略/300
三十、留在德国的中国人/301
三十一、别哥廷根/304
三十二、赴瑞士/308
三十三、在弗里堡(Fribourg)/310
三十四、同使馆的斗争/314
三十五、从瑞士到法国马赛/317
三十六、船上生活/318
三十七、两贡两月/320
三十八、从西贡到香港/324
三十九、回到祖国的怀抱/325

此情犹思(第2卷)
此情犹思(第3卷)
此情犹思(第4卷)
此情犹思(第5卷)
……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他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他的“人品”、“学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被广为称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们能为季羡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感到很荣幸。我们把出版这套书视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也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套回忆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近二百万字,二百余幅图片,分五卷十编,即“求知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在编辑出版中,我们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识之贫乏。好在季老的两位高足、两位专家,本书的两位主编胡光利、梁志刚先生,协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正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以下几点说明:(一)书中有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如“清华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时的学生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存在缺字、错字,有的语句不通顺,还存在很多口语、简化语的情况。由于这是七十多年前的文字,又是“日记”,我们把它当做“历史资料’,看待,不作改动。(二)书中有很多季老的习惯用语,如“累累垂垂”、“赤暗”、“历乱”、“历历乱乱”、“背乡离井”、“舞笔弄墨”、“受惊若宠”等,仔细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没必要改动。
文摘 三十八、从西贡到香港 我们于1946年4月19日离开西贡,登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船。 这一条船相当小,不过一千多吨,还不到 Nea Helias的十分之一。设备也比较简陋。我们住的是头等舱,但里面并不豪华。至于二等舱、三等舱,以至于统舱,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的运气也不好。开船的第二天,就遇上了大风,是不是台风,我忘记了,反正风力大到了可怕的程度。我们这一条小船被吹得像海上的浮萍,随浪上下,一会儿仿佛吹上三十三天,一会儿又仿佛吹下了十八层地狱。但见巨浪滔天,狂风如吼;波涛里面真如有鱼龙水怪翻腾滚动,瞬息万变。仿佛孙大圣正用那一根定海神针搅动龙宫,以致全海抖动。我本来就有晕船的毛病,现在更是呕吐不止,不但不能吃东西,而且胃里原有的那一点储备,也完完全全吐了出来,最后吐出来的只是绿颜色的水。我在舱里待不住了,因为随时都要吐。我干脆走到甲板上,把脑袋放在船舷上,全身躺在那里,吐起来方便。此时我神志还比较清楚,但见船上的桅杆上下摆动,有九十度的幅度。海水当然打上了甲板,但我顾不得那样多了,只是昏昏沉沉地半闭着眼,躺着不动。这场风暴延续了两天。船长说,有一夜,轮船开足了马力,破浪前进;但是一整夜,寸步未动。马力催进一步,暴风打退一步。二者相抵,等于原地踏步了。 风暴过后,我已经两天多滴水未进了。船上特别准备了鸡肉粥。当我喝完一碗粥的时候,觉得其味香美,异乎寻常,燕窝鱼翅难比其美,仙药醍醐庶几近之。这是我生平吃的最香最美的一碗粥,至今记忆犹新。此时,晴空万里,丽日中天,海平如镜,水波不兴。飞鱼在水面上飞驰,像飞鸟一样。远望一片混茫,不见岛屿,离陆地就更远更远了。我真是顾而乐之,简直想手舞足蹈了。 我们的船于4月25日到了香港。南京政府在这里有一个外交特派员,相当于驻其他国家的公使或者大使。负责接待我们的就是这个特派员公署。他们派人到码头上去接我们,把我们送到一家客栈里。这家客栈设备极其简陋,根本没有像样的房间,同内地的鸡毛小店差不多。分给我们两间极小的房子,门外是一个长筒子房间,可以叫做一个“厅”吧,大约有二三十平方米,没有床,只有地铺,住着二三十个客人,有的像是小商贩,有的则是失业者。有人身上长疮,似乎是梅毒一类的东西。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礼貌,也没有任何公德心,大声喧哗,随口吐痰,抽劣质香烟,把屋子弄得乌烟瘴气。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住处,也就不容易了。因为我们要等到上海去的船,只能在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