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8453743/9787508453743
条形码:97875084537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系统工程是一门对治水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科。《系统工程治水实践》是由作者在治水工作中学习应用和普及推广系统工程所撰写的部分论文归类整合而成。全书共分五篇。主要内容为治水宏观谋划的系统思考,机电排灌节能途径的系统研究,农用泵站工程老化更新改造系统对策,防汛抗洪抢险技术进步的系统研发及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的系统寻优等。
《系统工程治水实践》可供水利行业管理层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序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篇 治水宏观谋划的系统思考
概述
一 学习应用系统工程加速治水技术进步
二 系统工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
三 浅谈人水关系与和谐
四 防汛抢险技术评述
五 防汛抢险技术现代化思路
六 总结经验开拓未来
七 用系统观点展望21世纪泵站工程
八 学习“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论”的体会
第二篇 机电排灌节能途径的系统研究
概述
一 机电排灌“最小功”寻优思路与方法
二 排涝泵站节能途径分析
三 半调节式轴流泵叶片安放角节能优化研究
四 新河泵站系统节能优化调度
五 洞庭湖区大泵站同步电机调相技术经济分析
六 拓宽水轮泵概念发挥节能优势
第三篇 农用泵站工程老化更新改造系统对策
概述
一 泵站工程老化评估研究
二 农用泵站水泵选型依据、途径与方法
三 泵站老化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
四 模糊综合评判在泵站老化评估中的应用
五 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六 全国大型泵站老化调研评估
七 机电排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评价方法
八 泵站工程可靠性分析
九 排涝泵站高洪水位运行对策
十 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设计参数和建设标准
十一 溃垸时泵站应急减灾对策
十二 冉谈溃垸泵站应急减灾对策
第四篇 防汛抗洪抢险技木进步的系统研发
概述
一 防汛抢险技术进步的思考
二 加强堤防在汛中除险加固技术的研究
三 堤防抗洪抢险系统分析
四 堤防险情严重程度划分与识别方法
五 专家系统在堤防抗洪抢险中的应用
六 塑料编织布用于堤坝抢险使用技术
七 框式布盖设计与试验
八 1998年大水安造垸溃决抢堵的反思
第五篇 水剥工程综合管理的系统寻优及其他
概述
一 农田排灌系统适时适量控制研究
二 灌溉为主的中小型水库调度运行寻优模型构思
三 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与考核指标评述
四 机电排灌站八项技术经济指标探研
五 治理病险水库工程经济评价方法
六 亲历目睹兴衰有因
整合组编原文名称出处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机电排灌是利用能源、借助于泵站,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的现代水利设施。目前,我国机电排灌装机总容量近8000万kW,泵站50余万座,提灌面积4.98亿亩,约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60%;提排面积1.89亿亩,约占全国除涝面积(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的70%。我国的机电排灌占有中国农田灌排的“半壁江山”。在一些河网密集或缺水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中型泵站为主体、小型泵站为补充的灌排网络体系。这些提水设施在防洪、除涝和抗旱,减少灾害损失,保证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城乡建设以及解决一些地区工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机电排灌设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的建设成就凝聚着老一辈水利人的心血。本书整编的论文是作者从事水利工作40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工程技术理论思考,是把系统工程的思想运用于防洪、排涝等治水工程实践的成果结晶。文章涉及泵站、堤防、水库、防洪除险、水利工程经济、水利哲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他的视野广阔、思维敏捷、理论功底扎实。在本书中,骆工有许多深切体悟,包括对洞庭湖地区机电排灌的深刻认识和经验总结,对洪水造成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治水理念的历史性反思等,这些无不感动关心我国机电排灌事业发展的每一位热心读者和仁人志士。
文摘 水轮泵站自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起来之后,仅兴旺了不到10年时间,随后便逐渐衰减下去了。据70年代初期统计,发展顶峰时候,全国曾建造水轮泵站达5.6万多处,安装水轮泵8.2万多台;到80年代末统计,全国只存在2万余处3万多台,而今进一步减少,且生存十分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水轮泵发展建设如此这样的大起大落?就每一处水轮泵站而言,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看,40余年的跌宕起伏的曲折实践证明,其根本原因还是对水轮泵的特点、特性和所适用的具体环境条件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刻认识,致使在匆忙大干快上的群众运动中,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产品制造等环节没有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则要求。诸如大江大河中修建过于简易柴草堆石坝,势必经不住大洪水的冲刷;不顾一条河流水能资源的整体充分利用,势必会遭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淘汰;设备制造技术落后,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势必带来故障和事故频繁,功效无法充分发挥等。进入21世纪,很有必要再进行冷静的重新思考,全面系统地总结过去的认识和经验教训。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整改造措施,推动水轮泵(站)事业持久健康的发展。
用现代的话说,水轮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水工具,是一项自主创新的原创技术成果,对它的优缺点、功过是非的事后评价,尽管至今仍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无论怎样,全盘否定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袖手旁观,弃之不问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水轮泵的基本特征就是水轮机和水泵的合理组合。其工作原理是用较大水体,较低水头压力的水能推动水轮机转轮,从而主轴上获得了一定的机械能,通过主轴(直联或间联)将机械能传给水泵叶轮,叶轮再将机械能转变为较小水体的高压能,从而达到将水泵中过流的较小水体压升到高处的目的。这种直接用水轮机驱动水泵提水,免去了水能发电,再用电能通过电动机驱动水泵提水的中间若干个能量转换环节,显然前者比后者对水能的利用率要高,结构比较简单,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机电器材消耗,相应基建造价也会降低。应当说这种组合构思新颖,符合系统工程中常说的一句话:“综合就是创造。”过去长时间的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还有:①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机泵唯直联的形式中,使得机泵匹配很难同时做到水轮机比转速和效率两高,水泵的比转速和效率一低一高的理想工况点(区),如果解除这种唯直联形式,那么机泵匹配难度便大大降低;②在推广应用中人们对水轮泵的使用范围和环境条件不作界定和不加约束,势必会出现遍地开花和粗制
……
后记 年逾古稀,后况难料,趁健康尚可之时,抓紧收集整理一下过去的文字资料很有必要。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我个人辛勤劳动的记录,同时也凝聚着许多同行、合作者的智慧与精力。我所写的文章,绝大部分的基本素材均源于生产,来自基层。我只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对生产中提出的某些问题作了一番认真思考、组织归纳和重新阐述而已。因此作为那段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在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工作成果记录,也有收集整理的必要。
翻阅堆放在身边的文字资料,估计不会少于300万字,在脑子里稍作斟酌,掂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工作总结、会议纪要、调查报告、讨论记录等对后人已意义不大,真正还有些许参考价值的东西可能就数那些专题论文与一些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部分读书心得了。故此,首先要收集整理一下过去所写的论文,今后若有可能再去考虑整理其他内容。希望这本有关系统工程治水实践内容的书能成为一个古稀老人留给后来同行人的一件小小礼物。
因种种社会原因,我开始写作论文的时间很晚,在报刊杂志上正式发表文章是从1979年开始。粗略回顾,至今大约撰写或参与撰写了80余篇论文。这其中笔者真正进行过认真独立思考、有所见解、亲自执笔且是第一署名人的文章只有60余篇。因此,收入《系统工程治水实践》一书中的文章也就限定在此范围。
笔者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信息闭塞,思维停滞,后来思想稍有开窍,应归功于对系统工程这门新学科的学习与应用。可以说,现在所选的40余篇文章没有一篇不是在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也是本书所用书名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