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页码:13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39631201/9787539631202
条形码:97875396312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A Singer on Ruins
内容简介 《废墟上的歌者》在废墟上歌唱,是一个诗人的诗歌选择。他在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使命的同时,正着意于完成属于他的审美使命。从王明韵略显沙哑和粗糙的嗓音里,我感受到了那穿行于一声声叹息和哀叹中的悲悯情怀,听到了人类面对苦难的生命意志和对于幸福、安宁的渴望。
作者简介 王明韵,男,笔名兰坡。生于1961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并在《中田青年报》发表处女作《害怕那双手》。迄今已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作家》、《花城》、《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2600余篇(首);出版诗集《给一朵云》、《最后的道路》、《放飞的鸽群》、《原罪》、《虚构的手势》、《不死之书》、《身体的14行》7部;散文集《走进自己的风景》、《为生命流泪》、《散步的鱼》3部,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韩文介绍到田外。现为中墨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
媒体推荐 大地在震动,心在流血,诗人来到了天塌地陷的地方。他含泪记下了那令人心悸又心痛的一切。在流血又流泪的大地,他遇见了他的,也是我的朋友,雨田、潇潇,还有祁人,还有更多的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无数的生者和死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们的泪水流在一起。这是大悲和大爱铸就的诗篇,这是世上最动人的诗篇。
------谢冕,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圣洁的情感、美好的人性、大悲悯的胸怀与诗人独特的观察方式及思维方式相结合,使这支在地震废墟上唱出的歌,不只是大灾难后悲情的倾吐,更以其丰厚的审美内涵,为大地震中的逝者树立了一块诗的纪念碑。
------吴思敬,著名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明韵的诗从个人角度感知大历史事变,从无法掌握的生死中窥见生存的困境,从而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震撼效果。诗人擅长处理细节,将宏大场面展现在家庭私密空间,它与过去社会学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不同,同时也不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史诗,这种艺术表现的新颖性是无可置疑的。
-----程光炜,著名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位有二十多年创作经历的实力派诗人,王明韵在民族危难时刻,以抱病之躯,怀一颗挚爱之心奔赴灾区,以亲身参与和生命践行,谱写了一首首回肠荡气、净化灵魂的诗篇,而这场充满激情与艰险的写作本身也是一首感人的诗。
-------张清华,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废墟上歌唱,是一个诗人的诗歌选择。他在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使命的同时,正着意于完成属于他的审美使命。从王明韵略显沙哑和粗糙的嗓音里,我感受到了那穿行于一声声叹息和哀叹中的悲悯情怀,听到了人类面对苦难的生命意志和对于幸福、安宁的渴望。
------汪剑钊,著名评论家,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目录
悲歌壮行/李肇星
第一辑 国殇?旗帜?大爱
5?12
共和国伤口的位置
温总理
成都火车东站西线12库
仓库
学校
上课
军歌嘹亮
家
妈妈
彭州龙门山镇小学
一个都没少
灾区的老百姓
别走……
第二辑 兄弟?姐妹?血泪
白衣天使
旗帜
我素不相识的姐妹
握
大写的“人”
跪姿
一个手镯和两枚戒指
舞者
活着到绵阳
怀抱
第64次飞翔
从地震灾区回来
还是那串钥匙
第三辑 孩子?花朵?歌声
设你为王茜
一瓶矿泉水
晶莹的雪花
壮烈的死
唱响国歌
成长
女童罗梦夕
那一束光亮
废墟上的歌者
第四辑 战士?勇士?朋友
搜救犬麦尔
搜救犬斯道
搜救犬海啸
搜救犬汤姆
搜救犬旺仔和来福
搜救犬金雕
第五辑 七人?七天?七夜
2008年5月22日晴
2008年5月23日多云
2008年5月24日小雨
2008年5月25日小雨
2008年5月26日 阴
2008年5月27日 小到中雨
2008年5月28日阵雨
2008年5月29日小雨
第六辑 评论?家书?后记
歌者的吟唱和悲悯/王干
也是一封家书/王茜
后记
……
文摘 悲歌壮行
——序王明韵《废墟上的歌者》
李肇星
A Singer On Ruins
年轻诗友王明韵的《废墟上的歌者》令人震撼。它在无声地为读者注入与灾区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的悲壮、激情和力量。
明韵是专业作家,我是业余习作者,他比我年轻多才;同时,读了他这本新作又知道,我们在对人类艰难经历等方面的共同感受很多。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相距很远,心却想到了一起。当他在废墟上为同胞慷慨悲歌,为抗震救灾的中外英雄加油时,我正在从上海赴南京的火车上从广播里听到国务院关于下半旗为四川地震遇难同胞志哀的公告。我的心和这一历史性决策产生了强烈共鸣。我想到两千多年前孟子难能可贵的古典民主思想萌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想到刚刚第五次拜谒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望志路(今兴业路);想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以“人民万岁”回应游行队伍的欢呼;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座右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开始在火车的轰鸣和颠簸中写下:
列车狂奔,热泪涌淌。
白发低垂,国歌悲壮。
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
群众高贵是历史的正常。
后记 大约是两个月前,我正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庄开会,诗人雨田从四川绵阳打来电话说,《别走》的作者找到了,叫王挺,她还活着。感谢老天!我禁不住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在2008年7月号的《诗歌月刊》上,我把王挺的这篇未完成的小说发表了,但没有姓名,我用了一个“?”取而代之,现在,问号被拉直,王挺,这位四川平武平通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女生,在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死里逃生。事后,她曾和家人去废墟里寻找这篇作品,没找到,它已被诗人雨田从废墟上捡走了。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说它是个好日子,还因为我又接到了女儿王茜的电话,她说,老爸,我看了你的诗集草稿,很感动,有些话想对你说——知我者、疼我者,奠如女儿也,我感到了苦涩之后的幸福:在这部诗集即将付印之时,又收到著名诗人、资深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先生和著名评论家、 《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先生从网上发来的文章,让我倍感温暖和亲切。
感谢女儿,感谢她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肇星先生和王干先生,感谢他们的褒扬和鼓励!感谢谢冕、吴思敬、程光炜、张清华、汪剑钊5位专家学者,感谢他们的评述和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