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

发布时间: 2010-02-16 04:47:42 作者: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802089808
条形码:97878020898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文汇天下

内容简介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是一本季羡林先生的对话集。书中所收文字,大致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备大新闻媒体对季羡林先生的访问,一种是诸多专家、学者与季羡林先生双方、多极的对话、谈天。书中话题涉及广泛: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东方文化与中华丈明复兴、21世纪与人类未来等等。系研究上述诸领域以及季羡林先生本人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计收文13篇,系季羡林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主要著作:《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泽著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编辑推荐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最重要的对话文章,季羡林先生著作权继承人季承教授
首次结集,独家授权。
零距离探寻一代学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面对面感受文化大家雍容大度的学者风范。
我坚信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即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我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
我以为,在新世纪,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精华,构筑高尚的道德体系,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一定能全面繁荣与复兴,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得到伟大的复兴!
目录
访问篇
为往圣继绝学——访学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季羡林文集》

东方赤子——季羡林访谈录
灰色的童年灰色的故乡
六岁离开父母投奔叔父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永久的悔
一生考场得意 十九岁同时考取清华与北大
陈寅恪学风影响一生
留德十年苦攻绝学
三十五岁任北大教授兼东语系主任
弄不清印度佛教 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
治学经验:“勤捉”
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
人生好比接力赛把自己这一棒认真负责跑完
晚年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
经常剖析自己“自知之明过了头”
陈寅恪晚年作《柳如是别传》 深意是爱国主义
人类要同大自然成为朋友这就是我的新千年寄语

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教授访谈录
东方文化必将全面繁荣
完善道德与东方文化再度辉煌
构筑高尚道德体系,迎来东方文化复兴

季羡林访谈:和谐不简单孔子很伟大
活l00岁也不稀 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大学一年级要把国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和谐”的概念不简单 “五朝元老”劝大家珍惜

对谈篇
世纪老人的话:季羡林访谈实录
童年的记忆
中学风华
水木清华
留德十年
师恩难忘
文革也十年
治学之道
关于东方文化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
一寸光阴不可轻
家中女性
自我评价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季羡林、王岳川对刘正成谈书法
中国书法与文字改革问题
书法传统经典与当代书法走向
书法文化意识与学者书法的崛起
中国书法精神与书法人格教育

与近代史共生——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一
开辟未来对话
经历
苦守节操的德国留学时代
惊涛骇浪
恩师的存在
文章的力量
中印学的顶梁柱
自然观、宇宙观
给青年的赠言
周恩来总理
学术交流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二
文化的定义与两种文化产生论
一元产生论与多元产生论
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不同点
“分析思维”的特征
“综合思维”的特征
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

东方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与“依正不二”——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三
世界和平与中国的作用
中国文明的精神遗产
“天人合一”论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
佛教与“天人相关”论
道家、墨家、杂家的自然观
古代印度的“梵我”说
佛教的“依正不二”论
天台的“一念三千”论
朝鲜半岛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神教的自然观

21世纪与人类的未来——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四
《法华经》的统合精神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和平与发展
“共生意识”阻止“向死亡进军
“科学主义”的蔓延
西方思维变化的朕兆
光明来自东方
不间断的“精神斗争”
“大同思想”与“创造价值

华夏天竺兼爱尚同——关于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
季羡林教授访谈录
附录:季羡林年谱
季羡林著作简表
……
文摘 插图:


刘恒: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您付出了十年辛苦,在运用新诗形式方面,一定有很多体会吧。
季羡林:我译这本书,从1971年开始。那时还在“文化大革命”,我没有“解放”,在35楼看门,传呼电话,分发信报。我对出入楼的学生不认识,想找一个费力而时间长的活干,于是就译《罗摩衍那》。那时不可能拿原著去做正规的工作,只能将要译的部分先译成散文,记在笔记本上,白天再将散文改成顺口溜(指白话诗的形式——整理者注)。这样的事做了几年。“文革”结束,1982年竟然开始出版,在这之前根本没有想过能出版。
“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诗,现在应总结一下。诗总应该有自己的形式。新中国建立之初,与冯至常在一起,议论过诗与散文的区别。我以为散文要流利,诗总是有停顿的。中国白话诗的形式,有过几次努力,比如闻一多、林庚、卞之琳都为创造新诗的形式努力过。诗的节奏,无非抑扬顿挫,念起来不平板才算诗。白话诗形式的创造,徐志摩、戴望舒也很有成绩,《雨巷》写得好。但是,翻译外国的史诗,我国白话诗没有现成的形式。古代的韵书,现代也不能套用,因为语言本身有了变化。我们要重整诗风。诗不会灭亡,也不应灭亡。不能说诗的读者少,只是白话诗眼下读者少。所以要重振诗风。
刘恒:您提出的“要重振诗风”,是对当代诗坛的很大鼓励。您的吐火罗语研究是显学,能不能简单介绍几句?
季羡林: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西支。在我国出现的文献,地点在新疆,时间为唐。吐火罗语A种方言的文献,内容有关佛教典籍。吐火罗语B种方言记述贸易、医药、日常生活之事。它们对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民族学都有价值,对研究佛教也有重要意义。最近还发现一批木简100多片,好多有火烧过的痕迹,但依然保存下来了,很值得研究。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