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9787562816294
条形码:97875628162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工作名著译丛
外文书名: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轮廓,全面、简洁地阐释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导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工作缺乏理论的质疑。本书旨在努力增进人们对社会工作理论的认识、应用和区分,引导社会工作者和学生了解不同的理论学派,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开展实践工作。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工作理论的的社会结构
本书内容
社会工作的政治及其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文化差异
社会工作的建构和“理论”的建构
结论
第二章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
本章 简介
何谓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及其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政治及其应用
实践中的理论性思考
理论之对立:批判性分析
社会工作理论之分析
结论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派
理论背景
关联
心理动力理论之论争
Woods和Hollis:心理社会治疗
社会工作之中其他的心理动力理论阐述
治疗环境:机构照顾中的应用
评论
第四章 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式
理论背景
关联
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理论之论争
危机干预:Naomi Golan
任务中心个案工作:瑞德和爱泼斯坦
评论
第五章 认知行为理论
理论背景
关联
认知行为理论之论争
Sheldon:认知行为治疗
小组和社区行为技巧
院舍工作
评论
第六童系统和牛态视角
理论背景
关联
系统理论之论争
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Pincus和Minahan
生态性系统理论:生命模式
网络化和社会支持系统
Atherton:院舍照顾之中的系统
评论
第七章 社会心理和沟通模式
理论背景
关联
社会心理和沟通模式之论争
角色理论
社会工作的沟通理论
评论
第八章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视角
理论背景
关联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之论争
对社会工作的若干人本主义影响
G1assman和Kates:人本主义的小组工作
桑姆森:存在主义和社会工作
评论
第九章 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
理论背景
关联
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之论争
社会发展的观点
米基利:社会发展
评论
第十童激进视角和马克思主义视角
理论背景
关联
激进社会工作之论争
Mullalv:结构社会工作
福克:激进的个案工作
激进的院舍工作
评论
第十一章 反歧视和反压迫视角
理论背景
关联
反歧视理论之论争
汉默和斯坦萨:女性中心的社会工作
达瑞坡和伯克:反压迫实践
评论
第十二章 赋权与倡导
理论背景
关联
赋权与倡导之论争
黑人赋权:芭芭拉所罗门
Mullender与沃德:自主性小组工作
习得性无助理论
评论
第十三章 社会工作理论的评估
评估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的未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序言 社会工作是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门科学和一种专业方法,又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其工作领域广泛涉及学校、医院、社区、司法部门以及各种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问题人群。其本质功能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和维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情。综观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当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之时,亦即现代化的加速时期,必须面对和设法解决各种旧有的和新生的社会问题,必须创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格局。为此,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足以担当这些任务的,而必须同时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社会团体)的作用。这就需要一种制度安排,即既要有一套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规范,又要在社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非政府组织各自的角色以及两者合作互动的机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职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应运而生,作为非政府组织最重要载体的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形成了购买社会服务与提供社会服务的合作机制。
文摘 社会工作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关系。现在的趋势是运用技巧和知识建立不太正式、少距离感的关系,并鼓励案主参与。但是工作者应该负责建立有效的沟通,而不是满足工作者自己感到舒适和被喜爱的需要。社交关系或印象(也就是社交关系的本质)否认现实,因此应避免在工作者和案主间出现。
心理社会研究在与案主最初的接触中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有关问题和工作方向的视角。之后,心理社会研究(搜集和给信息排序)、诊断性理解(思考这些信息)和治疗一起进行。研究涉及观察、检验和演绎案主生活中现存和近期的关系、环境和事件。环境是否如一般所期望的?如果不是,我们就该想到环境压力或许是一个因素。案主功能连同实际行为是否正常应被评估。详细分析事件的顺序或类型有助于解开复杂的关系。在家庭中,应探讨关系起作用的沟通和事件——即关系、沟通、事件三者间互相影响。如果与早期经验特别相关,应加以探讨。诊断性理解涉及工作者和案主如何决定什么是问题,什么可以改变。而动力理解是企图解释为什么问题会存在。接着问题被归类从而有助于辨认社会后果。健康问题就显示了社会后果是什么,应做何种准备。例如一个癌症病人也许需要为死亡做准备。问题分类——例如亲子关系、老年、失业——指出治疗的焦点和主要诉求,它也显示其他人在哪里需要参与和分担,而临床诊断则辨识相关的主要人格特征。
后记 社会工作在国内被诘难的议题之一就是所谓的“缺乏理论”,这一诘难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工作只强调实践,而不强凋理论反思;或者是社会工作只是应用,理论是借自其他的学科(在国内语境下,社会工作被简化为应用社会学的分支或社会学的应用)。这一诘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没有系统介绍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在若干专业教材中,社会工作理论的阐述相当薄弱甚至不乏过时之论。进一步地,不少同仁忽视理论在社会工作之中的重要性且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这可能在一定意义上阻碍社会工作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
根据一般的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在国内的发展逻辑,一个必要的路径就是介绍(或翻译)西方的理论体系。佩恩(Payne)的这本《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轮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工作缺乏理论的质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译者冀望该书的出版可以促进国内社会工作界在理论上的反思和探索。有必要指出的是,该书在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最新进展上略显不足,优势视角、寻解取向治疗都不在介绍之列,相信其修订版会对此予以充分关注。